新華社南寧7月7日電 題: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紅軍為什么能沖出絕境?
新華社記者黃浩銘,、朱超,、張瑞杰
在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米花山紅軍烈士墓,,蔣石林老人在擦拭烈士墓碑(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1934年底,中央紅軍進(jìn)入廣西,,打響著名的湘江戰(zhàn)役,,這成為紅軍長征開始以來最壯烈一仗。
戰(zhàn)役結(jié)束后,,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6萬人,,減至3萬余人。
紅軍遭遇空前的艱難危險: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國民黨數(shù)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內(nèi)部“左”傾錯誤路線的危害。
這使力量已經(jīng)比較弱小的紅軍瀕于絕境。然而,,在困苦磨難中,,紅軍卻變得更加強大,最終取得勝利,,并為后世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這是位于廣西興安縣界首渡口附近的“三官堂”和湘江河段(6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為了大局而置生死于度外
興安縣界首至全州縣屏山渡口的幾十里湘江江面,寬處不過一兩百米,,窄的只有幾十米,。80多年前,中央紅軍付出巨大代價,,從這里渡過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
距界首渡口僅幾百米的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見證了歷史,。彭德懷曾把指揮部設(shè)于此,,指揮紅三軍團部隊掩護中央縱隊過江。
“看,,那片樹林后面,,就是湘江。敵軍見正面攻擊不行,,就改從兩側(cè)上來,。”興安縣長征史研究專家,、縣博物館原副館長陳興華站在昔日陣地上對記者說,。
這是界首渡口附近的光華鋪,小山包上矗立著一座紅軍墓,,中間大碑旁側(cè)有兩座小些的碑,,刻著兩個名字:沈述清和杜中美。沈述清是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團長,,他在11月29日的戰(zhàn)斗中犧牲,,杜中美立即受命接任,又在當(dāng)天捐軀,。
在灌陽縣持續(xù)三晝夜的新圩阻擊戰(zhàn)中,,紅三軍團第五師參謀長、紅十四團團長以及副團長,、參謀長,、政治處主任都英勇犧牲,阻擊部隊傷亡2000多人,堅持到中央軍委兩個縱隊全部過江,。
在全州縣腳山鋪阻擊戰(zhàn)陣地上,,26歲的紅一軍團第二師五團政委易蕩平身負(fù)重傷,為不當(dāng)俘虜,,開槍自殺,。
灌陽縣史志辦主任史秋瑩說,擔(dān)任阻擊任務(wù)的紅軍指戰(zhàn)員心里很清楚,,他們背后就是中央軍委第一,、第二縱隊,哪怕犧牲再大也決不后退一步,。
“紅軍將士顧全大局,、服從命令、嚴(yán)守紀(jì)律,,他們用理想信念和英雄氣概粉碎了困難,。”她說,。
湘江之戰(zhàn)中,,當(dāng)?shù)匕傩諑椭t軍架浮橋、送糧草,,救助紅軍傷員,,為紅軍沖出絕境提供了大力支持。
這是位于廣西興安縣界首渡口附近的“三官堂”(6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