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就是我家,,守島就是報國,這是王繼才夫婦的精神支柱,。只有憑借這根信念支柱,,才能熬過那日復(fù)一日的,、單調(diào)得仿佛同一天的漫長歲月,。
在王仕花的記憶里,斷水危機的陰影,,在守島的最初歲月里,,時常困擾著她。開山島上沒有淡水,,就意味著連喝水都成了大問題,。
原來島上是靠登陸艇送水,送一次要燒幾千元的油,。王繼才是個過慣了苦日子的人,,一算賬心疼了。他說:“不要送了,,就靠島上的蓄水池,,下雨的時候接雨水?!笨恐晁?,王繼才夫婦在島上生活了很多年。
開山島上沒有正常的物資保障。每逢天氣惡劣時,,船只無法出海,,開山島便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
特別是守島的前十年里,,如何度過沒糧,、沒火的寒冬時節(jié),經(jīng)常是擺在王繼才面前的現(xiàn)實難題,。那短短的12海里航程,,就像是難以逾越的天塹。
冬日里風來時,,四周的礁石處處驚濤拍岸,,濺起朵朵浪花,隨著風飄散在小島的角角落落,。特別是后山炮臺和碼頭兩處,,撞擊的浪花常常飛出四五米高。來不及流回大海的海水,,便硬生生地結(jié)成了冰,,在靠近岸邊附近則結(jié)成了冰錐,遠遠望去仍舊保留著奔向大海的姿勢,,一排排晶瑩剔透地掛在岸邊,。
1992年2月4日,是王繼才登島后一家人在開山島上度過的第6個春節(jié),,也是全家記憶里最刻骨銘心的一個冬天,。那一年,大女兒王蘇9歲,,兒子王志國5歲,,小女兒王帆只有3歲,。
那天,,如期而至的強熱帶風暴如同收音機里預(yù)報的一樣迅速又猛烈。呼嘯的狂風在山體與房屋之間的縫隙中,,發(fā)出尖銳的嘶鳴聲,。開山島上那代替玻璃、用釘子固定在窗框上的兩三層透明塑料布,,一下子就被吹破了,。雨水也立刻沿著墻邊“嘩嘩”地流淌進來。
王繼才趕忙找出錘子,、釘子,,沖到窗前忙碌起來,。王仕花則帶著孩子,慌忙地“搶救”堆在床上的被子,、衣服等御寒物品,。順著窗戶灌進來、夾雜著雨水的寒風,,讓孩子們凍得直打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