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你還好吧,?”“我挺好的,您怎么樣,?”“我挺好的,,你忙你的吧!”掛掉80多歲母親打來的電話,,已經(jīng)年過六旬的“毛毛”——連日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急診科主任,、重癥醫(yī)學科主任魏捷教授已是淚盈眼眶。但轉身,,她擦干眼淚,,又投入到緊張的急診救治中。
鏖戰(zhàn)“火線”
“白天共管搶救室20個危重患者,,日間留觀的4人,,上呼吸機6人次。病人直接排到門診大廳門口了。最后擔架車沒了,,監(jiān)護儀沒了,,氧氣壇子沒了,輸液架沒了,,插線板也沒了……七點走時留給夜班16個病人,,4個上著呼吸機,還有4個可能要上無創(chuàng),。今晚又是一場惡戰(zhàn),!”
這是急診醫(yī)生胡念丹,1月29日在朋友圈隨手記下的一組數(shù)字,,也是魏捷教授帶領的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急重癥醫(yī)學團隊,,自疫情爆發(fā)以來的常規(guī)工作狀態(tài)。
急診科,,在任何一家醫(yī)院的任何時候,,都是救治前線。但自新冠肺炎爆發(fā)以來,,魏捷和她的團隊從前線直接變成了“火線”,。這一次的驚濤駭浪,讓從事急診工作37年,、重癥工作10年的她,,也始料未及。
“以往急診科是有就診高峰期的,。但是現(xiàn)在,,一天24小時中22小時都是高峰,每天好幾百號病人就診,,別說吃飯,、喝水了,上廁所都很困難,。忙到半夜兩點喘口氣后,,凌晨4點又要開始新一天的工作?!?/p>
隨時面臨病人低壓低氧、高熱驚厥等突發(fā)事件,;瀕死病人的現(xiàn)場氣場插管,、上呼吸機、心肺復蘇除顫等快節(jié)奏高壓力急診操作……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個急救病人,,都可能是潛在的新冠肺炎傳染源。這給見慣生死的魏捷團隊,帶來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壓力,。
疫情浪潮中的“定心丸”
在父母眼中,,魏捷永遠是那個嬌弱的需要疼愛和呵護的小“毛毛”。但在急診團隊中,,她卻是永遠站在第一線的急診前鋒,、抗肺斗士,是急診團隊中的“鐵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