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發(fā)生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際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是對中華民族意志品質和斗爭精神的重大考驗,。
除夕凌晨4點左右,,解放軍感染病防控專家毛青接到電話:“任務來了,馬上就要走,,你看誰去好,?”
毛青堅決地說:“我是黨員,那肯定我去,!”
解放軍感染病防控專家毛青(右一)在火神山醫(yī)院研究布置病房防護措施(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黎云攝
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斗爭精神,,早已深深熔鑄在中國共產黨的血液中。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中國共產黨一出生就銘刻著斗爭的烙印,一路走來就是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fā)展,、贏得勝利。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面對疫情,敢不敢上,,考驗斗爭精神,;能不能贏,考驗斗爭本領,。
“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3月10日下午,,武漢洪山體育館外,醫(yī)護人員揮舞旗幟,,齊聲高喊,。
這一天,49名患者作為最后一批出艙者,,正式告別洪山體育館改建而成的武昌方艙醫(yī)院,。至此,武漢16家方艙醫(yī)院全部休艙,。
3月10日,,武漢所有方艙醫(yī)院全部休艙,醫(yī)護人員在武昌方艙醫(yī)院前慶祝,。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回想一個多月前,,面對數以萬計、與日俱增,,且遠超醫(yī)療資源負荷極限的確診病患,,全國人民都在擔心:武漢如何應對如此龐大的“移動傳染源”,?如何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建設方艙醫(yī)院,,用好方艙醫(yī)院,成為關鍵舉措,。短短10多天時間里,,16座“生命之艙”在武漢三鎮(zhèn)拔地而起,大幅擴容收治能力,,托舉起生命的希望,。
運行一個多月以來,方艙醫(yī)院實際開放床位1.3萬余張,,累計收治輕癥患者1.2萬余人,,實現了從“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轉變,徹底扭轉了武漢曾經的被動局面,。
2月17日,,來自江蘇醫(yī)療隊的“90后”隊員楊潔與同事張志俊、李飛,、湯建偉,、陳俊(從左至右)在進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yī)院前加油打氣,。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