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tǒng)治理的大河,。紀錄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近日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將觀眾帶回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治理淮河的艱辛歲月,。
淮河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歷史上,,淮河流域就水災不斷,,往往“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1950年夏,安徽,、河南交界連降大雨,,淮河流域洪水泛濫,百姓受難,。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抗美援朝已經打響,國內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中央仍毅然決定治理淮河,,確定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成立治淮委員會,,統(tǒng)籌全國之力,,掀起新中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治理淮河水患的高潮。
1950年11月底,,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正式拉開帷幕,。由于缺少大型機械設備,幾百萬民工在治淮工地上肩挑背扛,,持續(xù)奮戰(zhàn),。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基本完成,,國家共投入資金12.4億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庫容量316億立方米,,還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極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如今,,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澇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利工程體系,,流域總體防洪標準得到明顯提高,,實現(xiàn)了淮河洪水入江暢流、歸海有路,。以治淮為起點,,新中國此后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澤被后世,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治水智慧與不懈努力,。
防汛抗洪不只需要修大堤,、筑大壩,,還涉及水文監(jiān)測等一整套體系,。水文測站作為防汛“耳目”,、御洪“尖兵”,及時記錄雨量,、流量,、流速等數(shù)據(jù),為防汛救災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只有353處人工測站,監(jiān)測項目十分有限,;現(xiàn)在,,12.1萬處各類測站遍布全國大小河湖,水位,、雨量水文要素監(jiān)測已全面實現(xiàn)自動測報,,大江大河關鍵期洪水預報精度超過90%,水文監(jiān)測站網(wǎng)體系也已基本覆蓋所有大江大河和有防洪任務的5218條中小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