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8月15日電題:用手觸摸二戰(zhàn)炸彈的人——訪香港警方拆彈專家
新華社記者朱玉方棟
43歲的拆彈專家李展超一身黑色工作服?!拔覀児ぷ鞣闹饕{(diào)是黑色,。”
他拿出黑色封面的介紹材料,。材料寫到二戰(zhàn)軍火時,,直言不諱地用了四個字描述:“非常危險”。
香港警方爆炸品處理課炸彈處理主任李展超,。新華社發(fā)
70多年前埋下的危險,,就隱藏在今日香港的鬧市中、地鐵旁,、工地上,,甚至是在人們嬉鬧的海灘水下。
拆彈專家們必須一個人面對危險,。
每位拆彈專家會有助手,,也會有團隊,但按照要求,,他們只能獨自走向炸彈,。
每天面對生死考驗,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他們的性格,。拆彈專家們大多氣質(zhì)沉靜,,靜到似乎周圍的氣溫也隨之下降。
“我親手處理二戰(zhàn)期間遺留的未爆軍火不少于100次,?!崩钫钩瑢τ浾哒f。1999年,,李展超加入香港警隊,。2007年,,經(jīng)過層層選拔進入香港警方爆炸品處理課工作,如今他已成為爆炸品處理課炸彈處理主任,。
爆炸品處理課是香港警方在1972年成立的特殊部隊,,負責處理銷毀陸上及水下各類爆炸物、生化及核輻射物品,。其中,,處理二戰(zhàn)期間遺留至今未曾引爆的炸彈是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我們每年出動大概有150次左右,,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工作都牽涉二戰(zhàn)期間遺留的未爆軍火,。”李展超說,,小的有步槍子彈和手榴彈,,大的包括數(shù)十公斤的炮彈甚至近千公斤的空投炸彈。這些危險軍火穿越70多年的時光,,向和平年代的人們無聲地訴說著二戰(zhàn)期間的戰(zhàn)火硝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