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歷朝歷代的賢哲君臣們對小康社會都不斷地描繪,、歌頌和憧憬,并賦予“小康”以小有資產,、足以自安等含義,。唐朝時,宰相牛僧孺向唐文宗描述的“小康”社會是:“外無邊患之禍,,內無動蕩之憂,;官吏清正廉潔,人民康樂安寧,;民間貧富均衡無豪強,,朝中暢所欲言有直臣?!倍鸥υ谄洹秹延巍吩娭幸嘣伋溃骸熬韪覑鬯?,赫怒幸無傷,。圣哲體仁恕,宇縣(天下)復小康,?!?/p>
因此,“小康”在中國古代有多層含義:生活稍有所安,,即《詩經》所謂“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天下為家”的禮治社會,,即《禮記·禮運》描述的小康之治,;生活相對寬裕,即杜甫所言“宇縣復小康”等,。
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小康”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根據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第一次提出在20世紀末我國要進入“小康社會”的構想,。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薄靶】怠币辉~一躍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戰(zhàn)略的最新術語。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引用了“小康社會”這一概念,,并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zhàn)略目標。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宣布:“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fā)展階段,?!?/p>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又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fā)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fā)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愿的新目標,。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全面小康的憧憬即將變?yōu)楝F實,。(作者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