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對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對于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和全社會文明程度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試點范圍的逐步擴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成為群眾學習理論政策的學校、豐富文化生活的舞臺,、倡導移風易俗和開展志愿服務的平臺,,受到廣泛歡迎,。
生動宣講入人心
山東省龍口市東江街道董家洼村有一株樹齡上千年的老槐樹,村民常聚在這里談天說地,。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流動實踐點就設在這里,。
新理念、新政策,、農業(yè)技術,、生活常識……群眾關心的事,都在這里講,。開講的既有村干部,,也有市委書記;既有市級百姓宣講團,、省委講師團,,也有普通村民。小黑板,、大喇叭等等,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宣講方式,,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等“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8年7月,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兩年多來,,試點單位從50家擴大到500家。通過整合資源,、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和服務方式創(chuàng)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了一支接地氣、有人氣,、充滿活力和戰(zhàn)斗力的基層工作隊伍,,成為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育鄉(xiāng)村文明風尚不可或缺的力量,。
挖掘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運用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因地制宜,,把宣講做到群眾心里。
貴州省龍里縣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脫貧攻堅惠民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編寫成山歌,繪制反映脫貧成效,、民族風情,、鄉(xiāng)風文明,、勤勞致富等主題的苗族繪畫6000余幅、墻繪約3.7萬平方米,,形成一個獨具民族特色,、反映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苗族繪畫露天博物館;陜西省志丹縣推出“百姓小喇叭”和“文明大篷車”等志愿服務,,采取“男女老少齊動員,,人人都是播報員”的辦法,隨時隨地播報理論政策,,瞅準農村婚嫁慶典,、集市、節(jié)會等日子,,開展文藝演出,、扶貧濟困、播放電影等活動,;浙江省諸暨市創(chuàng)設“1963法潤”直播平臺,,在線互動開展理論宣講、法律普及,,孵化網紅宣講員,、打造全天候云課堂,已播出的105期節(jié)目,,累計觀看人次逾1400萬,,評論超50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