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三個多月前,,總書記曾在企業(yè)家座談會上談起張謇,,稱贊他是愛國企業(yè)家的典范。三個月后,,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這究竟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總書記為何如此關(guān)注,?他又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呢,?今天的《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我們一起來聽張謇的故事。
△點擊收聽本期《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音頻
狀元辦廠,,實業(yè)救國赤子心
張謇,我國近代著名的企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zhèn),,祖上幾代都是以農(nóng)商為生,。為了改變家庭命運,張謇從小被送入私塾學習,,父親希望他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歲的張謇終于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位于南通博物苑的濠南別業(yè)是張謇先生的故居,,建于1914年,,主樓是英式建筑。(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正是在這一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來,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張謇在日記中沉痛寫到:“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面對落后就要挨打的現(xiàn)實,,張謇認為,,只有發(fā)展民族工業(yè),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抵制外國資本的侵入,。中國士大夫一向恥于經(jīng)商,“狀元辦廠”在當時更是新鮮事,。但張謇毅然放棄功名仕途,,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大生紗廠。他這樣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p>
△ 大生紗廠鐘樓是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總臺央視記者楊新禹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