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是逼出來的,懸崖下有人家,、電線,,不能用炸藥炸石頭,只能用鐵錘打,,用鏨子鑿,,用膨脹劑撐?!崩钊A明說,。用膨脹劑把石頭撐裂,需要有人吊在懸崖上給石頭打炮眼,,李華明第一個系上繩子,,不顧危險在山石間晃來晃去。
歷經12年苦干,,2014年1月,,巖頭村終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進村簡易路。接著,,縣政府出資16萬元,群眾投工投勞硬化了路面,,圓了祖祖輩輩的通路夢,。
“路通了,幾十年沒出過村的老人也可以坐車趕集了,,孩子們上學也不要大人送了,,村里人生病也不用擔架抬了,跑到娘家的媳婦也回來了,?!崩钊A明說。
“打通了出村‘最后一公里’,,還要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路通了,,李華明想得更多的,,就是怎樣讓人能出去也能回來,,在家門前增收致富。
為發(fā)展產業(yè),,近兩年巖頭村先后引進了500頭生豬代養(yǎng)點和1.5萬羽規(guī)模的烏骨雞養(yǎng)殖合作社等項目,,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慢慢壯大。
眼下,,李華明與村民正在謀劃一個新項目——開辦“最后一公里”農家飯莊,,為一批批前來學習西疇精神的學員提供就餐場所。除了開辦農家樂,,李華明還謀劃著邀請縣里有名的中藥材致富帶頭人來村里把脈指導,,嘗試種植苦參等中藥材。
“炸”出來的“三?!迸_地
“嘭,!”一塊石頭被炸開了,人們趕緊把石頭搬到土地邊上壘成石埂,。這一場景來自西疇縣蚌谷鄉(xiāng)木者村么石谷,。
如今,炸石聲音早已消散,,只剩下“第一炮”三個大字赫然矗立,,講述著木者村的今昔之變。
20世紀80年代的么石谷,,亂石林立,、干旱缺水,土地夾在石縫中,,“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春耕一大片,、秋收一小籮”展現著村民的無奈,。
“當時我們村是遠近聞名的‘口袋村’?!蹦菊叽宕迕駝⒌菢s說,,因為生計,村民不得不拿著口袋外出借糧,,年年缺糧年年借,,年年借糧年年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