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的樹消失殆盡,石頭裸露越來越嚴(yán)重,,土地越來越少,。怎么辦?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劉登榮發(fā)了狠:“搬家不如搬石頭,。把地里的石頭炸了,,搬開,改造田地,!”
1990年12月3日,,第一炮炸響。這一炸,,不僅炸出了一條生路,,也炸出了村民的參與熱情,炸出了“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
那一年,,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經(jīng)過105天奮戰(zhàn),,把360多畝土地從石旮旯里“刨”了出來,,成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迸_地。
第二年,,木者村玉米迎來大豐收,,畝產(chǎn)由過去的200多斤增加到了800多斤,“口袋村”變身“余糧隊(duì)”,。
自此,,“搬家不如搬石頭”在西疇廣為流傳,不少村寨開始動起來,,向頑石開戰(zhàn),,向山旮旯要田。
面對人均耕地不足0.78畝的困境,,西疇縣引導(dǎo)群眾發(fā)揚(yáng)“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的精神,用鐵錘砸,、鏨子鏨,、炮桿撬、炸藥炸,,開山炸石,、壘埂造地,開展坡改梯和中低產(chǎn)田改造,,把“跑土,、跑水、跑肥”石旮旯山地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臺地,全縣累計(jì)實(shí)施中低產(chǎn)田地改造,、土地整理24.4萬畝,,新增耕地9046畝,人均耕地增加0.4畝,,成功解決了農(nóng)民吃飯問題,。
初步估算,西疇人民搬石炸石造地和坡改梯,,壘成的石埂加起來長達(dá)5萬多公里,,可繞地球赤道一周。
“治”出來的新綠洲
脫貧前,,西疇人用雙手去開山,、鋪路、造田,。脫貧后,,西疇人依然敢拼敢干,去發(fā)展產(chǎn)業(yè),去創(chuàng)造奇跡,。
已過古稀之年的老黨員,、中藥材種植“能手”程敦儒就行走在帶領(lǐng)百姓增收致富的路上。
開磚廠,、種三七,,程敦儒曾經(jīng)是當(dāng)?shù)厍缚蓴?shù)的“有錢人”,但1987年,,一場意外的大火燒光了他一整個倉庫的三七,,生活把他逼上了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