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
設為書簽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軍事APP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只棕色陶罐(見圖),,里面裝的是已經發(fā)黑結晶的食鹽。
曾有一對爺孫在陶罐前駐足,。
“這罐鹽,,是咱們家的傳家寶?!睜敔斃钋虻轮钢}罐,,驕傲地說,“你老爺爺當年留著這罐鹽不舍得吃,,在咱們家后山埋著,。”
“爺爺,,鹽有什么舍不得吃的,?”6歲的孫子問。
李球德講起這罐鹽背后的故事。
1927年,,為了將紅軍困在山上,,敵人在井岡山各個要道攔路設卡,企圖阻斷井岡山與外界的物資交換,,尤其是食鹽和藥品,。紅軍和群眾同甘共苦,當時的名言是“有鹽同咸,,無鹽同淡”,。次年冬,紅軍打土豪繳獲食鹽,,分給村民,。李球德的爺爺李尚發(fā)分到食鹽,不舍得吃,,他想留著給紅軍,。在井岡山失守前,為了防止這罐寶貴的鹽落到敵人手里,,他悄悄將鹽埋在自家屋子后面的樹洞里,。
這罐鹽在樹洞里,一藏就是31年,。
“直到1959年建博物館時,,你老爺爺才跑到后山把鹽挖出來,連同縫在我爸爸帽子里紅軍發(fā)的那枚銀元,,一起捐到這里了,。”
“爺爺,,鹽放了這么多年,,已經沒有味道了吧?!毙O子的話把李球德逗樂了。
“誰說這鹽沒味,?你看,,到咱們井岡山來參觀的這么多叔叔阿姨,見到這罐鹽,,就能想到當年紅軍和咱們先輩艱苦奮斗的故事,,這是不一樣的味道?!?/p>
如今,,當年那個6歲的小孫子,已經18歲。雖然時隔多年,,但帶著大孫子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情景,,李球德依然記得很清楚。
李球德有4個孫輩,?!凹依锏拿總€小孩子,我都會帶他們去博物館里看看這罐鹽,,給他們講我爺爺和紅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