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提到一條很有意思,、也很深刻的原則。人類對死亡始終存在抗拒心理,。有一種“恐懼管理”理論認為,,許多文化成就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管理人們對自身必死命運的恐懼感。作為一種延續(xù)了數百萬年的生物,,我們總是遵從生物指令行事,,而最至高無上的一條指令便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死去。
作為人類,,我們面臨著一個此前任何生物都不曾有過的問題,。我們既擁有一套全新的認知自我模型,,又清楚人人皆有一死,這就使我們的自我模型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有時我會把這種沖突稱作“鴻溝”,,或者說“裂隙”。它就像一道深深的傷口,。一方面,我的全部深層情感架構都告訴我,,有一件事千萬不能發(fā)生,;而另一方面,我的自我模型又告訴我,,這件事肯定會發(fā)生,。
“自我”是如何幫助我們應對死亡的,?
動物們會自我欺騙,,并會受到自我欺騙的激勵,。動物具有樂觀主義偏差,;就像人類一樣,,動物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因此我們不得不進行高效的自我欺騙,。自我變成了一種平臺,,承載著以文化形式存在的、象征性的永生,,這些都是人類用來解決對死亡的恐懼的方法,。其中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就是擁有宗教信仰,,并形成一個宗教群體,,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強化這種自我欺騙。這可以給人安慰,,讓人感覺更健康,,還能鼓勵信徒與其它非信徒作斗爭。但從長期來看,,宗教信仰往往會造成可怕的戰(zhàn)爭,。此外還有更高層次的自我欺騙方式,比如寫一本書,,指望它讓你留名青史,、永垂不朽等等,。
虛擬現實會如何改變自我?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和同事們曾經通過腦機接口直接對一臺機器人進行遠程操控,。你可以利用網絡操控遠在4千米之外的機器人,并通過佩戴虛擬現實裝備,,透過機器人的眼睛觀察周圍環(huán)境,,同時由一臺腦部掃描儀生成動作想象。這無疑是一種新形式的“具身化”(embodiment),。這并不是說你的自我感覺真的跳到了某個化身或某臺機器人當中,,而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復雜的因果環(huán)路。借助這個環(huán)路,,你可以用自己的思想直接控制機器人,、或者說你的第二具身體。
三成海歸年薪10萬 初始薪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海歸就業(yè)的困境,。近三成2018年畢業(yè)的海歸留學生實際初始年薪不足10萬元,高于15萬元的人數僅占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