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989年9月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公布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開始施行的。1986年11月28日公安部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實施細則》,,這是繼《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之后的一個重要行政法規(guī),是我國居民身份證管理工作的具體規(guī)范。
居民身份證是證明公民身份的憑證,。實施居民身份證制度,改變了我國傳統(tǒng)的,、封閉式的戶口管理方法,,是逐步實現(xiàn)向個人證件化管理為主的人口管理模式過渡的重要開端和嘗試。
到1989年9月,,鑒于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頒發(fā)居民身份證工作已基本完成,,經(jīng)國務院批準,居民身份證的使用和查驗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這項制度的實施,,加強了社會管理工作,增強了群眾的法制觀念,,群眾帶證率明顯提高,。居民身份證適用于公民辦理下列需要證明身份的權益事項:
(一)選民登記;(二)戶口登記,;(三)兵役登記,;(四)婚姻登記;(五)入學,、就業(yè),;(六)辦理公證事務;(七)前往邊境管理區(qū),;(八)辦理申請出境手續(xù),;(九)參與訴訟活動;(十)辦理機動車、船駕駛證和行駛證,,非機動車執(zhí)照,;(十一)辦理個體營業(yè)執(zhí)照;(十二)辦理個人信貸事務,;(十三)參加社會保險,,領取社會救濟;(十四)辦理搭乘民航飛機手續(xù),;(十五)投宿旅店辦理登記手續(xù),;(十六)提取匯款、郵件,;(十七)寄賣物品,;(十八)辦理其他事。
我國居民身份證實行的是全國統(tǒng)一編碼,,由15位阿拉伯數(shù)字組成,。編碼分3個部分:行政區(qū)劃代碼、出生日期碼,、分配順序碼,。從左到右,第1至第6位數(shù)是行政區(qū)劃代碼,。其中前1,、2位數(shù)代表市,;3,、4、5,、6位數(shù)代表所轄的區(qū)或縣,。出生日期碼是7至12位數(shù)。出生日期按公民出生時的公歷月日為準,。分配順序碼是第13至第15位數(shù),,第13、14位表示所在派出所,,第15位表示性別,,單數(shù)是男性,雙數(shù)是女性,。分配順序碼中的996,、997、998,、999是百歲以上老人的特殊編碼,。
居民身份證是證明公民身份的有效法律證件。從身份證編碼上就能得知持證人所居住的市、區(qū)(縣)及所在街道,,以及持證人的年齡,、性別。居民身份證應隨身攜帶,,并服從國家有關人員的檢驗,。
截至1995年9月,居民身份證制度實施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已累計制發(fā)居民身份證約9億個,。
老賴撿身份證坐車 由于被列入失信“黑名單”,,無法搭乘高鐵的邵某借用弟弟身份證購票乘車,,并以整過容為由企圖搪塞過去,結果還是被民警識破,。邵某不但沒有坐上車,,還換來行政拘留三日的處罰。
丟過身份證,,意味著你可能“被法人”“被老賴”,,成為各種違法甚至犯罪行為的“替罪羊”,令人細思極恐,。身份證掛失后別人照樣用,,暴露核查責任“空轉”、部門信息壁壘等諸多漏洞,。亡羊更需快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