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小小
大多數(shù)人都會想方設法避開哪怕是最微弱的糞便氣味,,但一群科學家目前正準備前往南極收集藍鯨的糞便,,并研究其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圖1:這條藍色的鯨魚正在海洋中遨游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最詳細的鯨魚糞便考察,,旨在驗證一種理論,即世界上最大哺乳動物的糞便在維持南大洋生產力方面發(fā)揮的作用遠比之前所想的更為重要,。
利物浦大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拉文尼亞·拉特納拉賈(Lavenia Ratnarajah)說:“我想證明鯨魚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工程師,,如果我們能證明這些動物對海洋維持正常功能有巨大貢獻,那么拯救它們就會變得更容易,?!?/p>
圖2:藍鯨排泄在海水中的糞便,,這項研究將著眼于藍鯨糞便對南極水域營養(yǎng)水平的影響
藍鯨的數(shù)量在20世紀初下降了95%,但自從1966年全球禁止捕殺以來,,藍鯨數(shù)量已經穩(wěn)定下來,,并有所恢復。現(xiàn)在藍鯨的數(shù)量約有1萬到3.5萬頭,,而且大部分都生活在南極,。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研究都集中在這些巨型生物的繁殖和遷徙習性上,,它們可以長到30多米長,,重達200噸,甚至比最大的恐龍還要重,。但新的研究將考慮藍鯨如何幫助南極水域維持營養(yǎng)平衡,。藍鯨糞便是富含鐵的海洋肥料,可以刺激海洋細菌和浮游植物的生長,。
浮游植物是構成南極食物鏈基礎的微小植物,,也是碳封存的最大生物來源。如果沒有鐵的生物循環(huán),,相對貧瘠的南大洋將無法維持足夠多的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又是磷蝦的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