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國,,很少有一件事情,,會像空氣這樣,讓從政府到民間的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著共同的情緒,。我們厭煩霧霾,,我們渴望潔凈空氣,這是我們共同的心聲,。
霧霾之下,,空氣受污,雖然照不出日月星辰,,卻可以照見世態(tài)人心,。每次霧霾壓城,我們都會看到無數(shù)公眾,,在抱怨空氣污染,,在責罵政府應(yīng)對不力,在急躁等待潔凈空氣,。這種態(tài)度,,雖然是公民在公共話題下的天然話語表達權(quán),但也折射出了我們對于霧霾治理的態(tài)度:看客還是行動派,,一目了然,。
事實上,,今天環(huán)繞在中國不散的霧霾,不是單一的人和單一的組織造成的,。如果要拷問霧霾的元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罪魁禍首。因此,,面對霧霾治理這一公共問題,,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都責無旁貸,。政府作為社會管治的主要參與方,,自然要承擔更多職責,也理應(yīng)接受公眾的批評和監(jiān)督,。但對散落在社會各個角落的我們而言,,除了抱怨霧霾又來了,除了責罵政府治理不力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
顯然,對中國未來的治霾行動而言,,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抱怨,、責罵和急躁,只是我們對霧霾治理的起點,,決不能是終點,。面對霧霾洶涌襲來,我們可以因為惶恐抱怨,,也可以因為煩悶責罵,。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從語言到行動的徹底改變,。
比起抱怨,,我們更可以做到的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綠色低碳成為我們新的生活形態(tài),。我們可以在心里叩問一下自己:為了霧霾的減少,,我愿意改變以往對環(huán)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嗎?比如,,我可以每月少開幾天私家車,,白天少開一點燈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證明你已經(jīng)愿意成為大氣污染防治的一分子,。這是潔凈空氣十分需要的每個人都在改變的力量,。
比起責罵,我們更可以做到的是真正發(fā)揮一個公民的建設(shè)性擔當,。責罵雖然可以表達我們的情緒,,表達我們的心聲,但永遠無法證明我們是對抗霧霾的勇士,。一個真正的公民,,應(yīng)該是在霧霾肆虐之時,愿意去舉報制止那些還在對環(huán)境進行污染破壞的行為,,愿意去理性評判監(jiān)督政府的大氣環(huán)境治理行動,,并愿意積極提出自己的建設(shè)性意見。這種公民自發(fā)行動,,將成為社會治理霧霾的強大內(nèi)生動力,。
比起急躁,我們更可以做到的是理性平和等待潔凈空氣的到來,。從來沒有一招見效的神丹妙藥,,可以輕松搞定霧霾。一個有耐心和信心的良性互動社會環(huán)境,,才能凝聚人同此心的強大治霾合力,。一味的急躁情緒,只會讓社會更恐慌,、更浮躁,,最后反而會削弱我們治理大氣污染的元氣。有專家分析指出,,北京等地PM2.5濃度要降到35微克/立方米,,需要10到15年,要到2025年以后,,并且還需要一個前提,,京津冀一體化順利推進。因此,,即使霧霾再大,,我們再不喜歡,也要對治霾行動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要堅信只要我們努力了,,潔凈空氣一定可以回來。
治理霧霾,,重整潔凈空氣,,抱怨責罵急躁只會徒增煩惱、平添紛亂,,我們需要的是每個公民在污染之下的改變,,需要的是每個公民在霧霾之下的行動,,需要的是每個公民都在這場深刻的環(huán)境變革中成就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