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微信公號“央視新聞”1月7日消息,,從去年年底開始,新一輪的重污染天氣強勢登場,,連續(xù)多日的重污染天氣,,讓眾多“爆款”文章在朋友圈流傳,。
如,《汽車尾氣能降霧霾》《中科院教授:“煤改氣”加重北京霧霾》《霧霾真相——進口高硫石油焦》……這些文章內容無外乎渲染污染有多嚴重的,,“解釋”污染源是什么的,,有哪些“妙招”可以治理防護的。雖然都以“專業(yè)科普的面目”出現(xiàn),,然而得出的結論卻都經不起推敲,。
各部委24小時內密集召開發(fā)布會回應重污染問題
1月6日晚,環(huán)境保護部舉行媒體座談會,,環(huán)保部部長陳吉寧回應了公眾關心的疑問——這個冬天的污染為什么這么嚴重,?現(xiàn)行的污染治理措施管不管用?一些城市長時間“爆表”,,應急預案是不是科學,?
1月7日下午,中央氣象臺就近期霧霾天氣氣象成因召開媒體通氣會,。
1月7日下午,,衛(wèi)計委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霧霾對健康的影響,以及防護常識,。
國家衛(wèi)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下一步將針對兒童,、老人等重點人群研究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規(guī)范口罩,、空氣凈化器等防霧霾產品的標準,、標識,指導市場消費,。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紹了口罩,、空氣凈化器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市場上選擇空氣凈化器。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院長劉清泉介紹了潤肺,、清肺飲食,。
1月7日下午,北京市代市長蔡奇與媒體,、企業(yè),、市民代表交流。
蔡奇:近幾年,,重污染天數(shù)持續(xù)減少,,pm2.5平均濃度在下降,我們完成的任務和大家的感受是有反差的,,主要就是冬季供暖季治霾難度大,。
北京治理大氣還存在冬季污染治理難度大,對空氣重污染預測預警的準確性還不夠,,對難啃的“硬骨頭”攻堅力度不夠大等問題,。
應對大氣污染,北京今年將在農村“煤改清潔能源”,、最大限度地壓減電力行業(yè)的本地排放,、完成剩余的4000蒸噸工業(yè)和供暖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改造、高排放機動車治理等十個方面發(fā)力,。
資料圖
當重污染已經模糊了我們看得見的世界時,,如何不讓那些無謂的謠言模糊我們本應關注的焦點,?面對重污染,,如何才能消除人們的恐懼感呢?
央視評論
面對謠言,,雖然不少媒體紛紛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辟謠,,但官方聲音的一直缺席,還是讓身在“霾伏圈”中的公眾感到焦慮,。
比如,,1月5日,,微博認證為中國科學院氣象學博士后的網友@大臉撐在小胸在網上發(fā)文《昨天,臨汾空氣怎么了》,,稱臨汾過去30天SO2(二氧化硫)平均濃度為814,,4日凌晨0:55的SO2濃度達到1303μg/m3,數(shù)值令人震驚,。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準則(2005年):人在持續(xù)10分鐘的環(huán)境中,,SO2濃度應該<500μg/m3;人在持續(xù)24小時的環(huán)境中,,SO2濃度應該<20μg/m3,。
針對這位網友提到的二氧化硫“爆表”的情況,臨汾市環(huán)保局只是表示,,了解到了相關情況,,正在調查核實??芍钡浇裉?,臨汾政府相關部門網站都沒有做出正面回應,而且也沒有任何關于霧霾SO2含量嚴重性的警示,。不管出于何種原因,,面對重污染天氣,不及時回應公眾關切,,部分干部的不擔當與不作為,,難免會引來吐槽與批評。
重霾之下需增強政府信息供給能力
重霾之下,,沒有人可以做看客,;最應該主動站出來釋疑解惑的,就是相關的職能部門,。昨天晚上環(huán)保部部長陳吉寧召開的媒體見面會,,算是給大眾做了一次有關霧霾防治的全面科普。不少人在朋友圈中轉發(fā)了這場媒體見面會實錄,,這既是對官方開誠布公,、敢于直面霧霾問題的肯定,也是對今后不斷做好信息發(fā)布工作的期待,。
客觀地說,,相比以往,現(xiàn)在的信息出口更加多元,,信息質量也更加良莠不齊,。面對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冗余,人們往往更需要權威,、專業(yè)的官方回應,。這類信息一旦供給不足,,產生供求逆差,勢必會讓那些片面,、歪曲,,甚至是意思相反的小道聲音輕易占據觀點市場?!爸蛔霾徽f,,等于沒做;多做善說,,說也是在做,。”要想打贏治理霧霾的攻堅戰(zhàn),,在下功夫調整產業(yè)結構,、能源結構的同時,必須增強信息供給能力,,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這是對政府部門和相關專業(yè)機構的一大考驗,。
有干部曾回憶“非典”時期北京市召開的9場發(fā)布會,認為公共事件發(fā)生后有兩條戰(zhàn)線,,“一條是處理,,另一條就是與社會溝通”。等到互聯(lián)網上的聲音已經鋪天蓋地,,“在這之后發(fā)聲就太被動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應對霧霾焦慮:不僅要主動說,更要學會“搶著”說,;不僅要說到點子上,,更要說到人心里去。良性的信息流通和供給環(huán)境一旦形成,,公眾自然不會輕信網絡傳言,。
與公眾溝通職能部門需做出柔性改變
在公共信息獲取方面,公眾永遠都是“弱者”,;向他們分析政策規(guī)定,,辨析關注熱點,毫無疑問是政府的應盡職責,。新媒體時代,,無論在溝通意識,,還是溝通方法上,,職能部門都需要作出一些柔性改變,。
當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轉發(fā)成為一種常態(tài),,是否能根據人群的閱讀習慣,提供更簡單,、明白,、易懂的政策介紹?當網民開始在微博,、微信上進行網絡問政,,是否能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做好細致,、有針對性的引導,、溝通工作?想公眾之所想,,急公眾之所急,,正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增強公眾安全感與獲得感的最基本途徑,。
威望始于坦誠,,信任源于公開,常以“政府不發(fā)言,,新聞就發(fā)炎”自警自省,,及時回應社會上有關霧霾危害、影響,、治理進度的熱點關切,,在公眾的監(jiān)督下不斷完善各方面治理措施,藍天白云才有可能成為城市永恒的風景,。(文/曾校)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