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頤武:高考40年,,它大聲說出一個道理》)
2017年高考拉開大幕,,整個社會的關注點又被拉到這個話題上,。而從1977年底恢復高考到今年,也正好過了40年,。從那時到現(xiàn)在,,每年的高考都是中國年輕人的重要時刻,也是千萬家庭和整個社會的重要時刻,。
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中,,40年只是短暫一瞬,但對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而言已是很長階段,,對一個人來說更幾乎是將近半生的時光,。這40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迄今為止的歷程,,在此過程中,高考的恢復無疑是一個關鍵歷史節(jié)點,。
恢復高考,,實際是中國社會徹底告別“文革”、沖破當時的思想和觀念束縛,、走向新的發(fā)展時期的關鍵和重大舉措,,也是社會撥亂反正的關鍵。雖然表面看來只是通過考試讓學生們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但在那個特定歷史時代,,恢復高考也代表了思想解放,激勵人們通過自身努力為社會和國家做出更大貢獻,,切實給了千千萬萬中國青年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
如是觀之,高考的恢復打破了當時社會的僵硬氛圍,,讓中國開始有了巨大活力,。因此高考制度的確立所影響的絕不僅僅是教育領域,而是整個社會,。這是我們在40年后再次回望那個決斷時應該看到的意義和價值,,它到今天為止仍在影響著中國,某種意義上也在深刻地影響世界,。
就高考制度本身而言,,它的意義首先在于公平,基本每個年輕人都能獲得憑借能力超越各種限制的機會和可能,。通過具有相當難度的考試,,對年輕人也是重要的鍛煉和考驗。其次在于它對知識的肯定,,讓知識成為一個人向更高目標攀登時的真正基礎,,讓知識化為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動力。第三在于它的可信賴性,。雖然隨著時代變化和人們視角的多元化,,高考在近些年來遭遇一些批評,,但總體來看,,相對嚴密的制度設計和較為嚴格的管理,仍然使高考成為中國信譽最高,、運行最為有效的制度,。
高考的這些特征中,公平是社會進步的基石,,知識是社會走向新高度的動力,,而信任則是社會安全運行的保障,。源自中國傳統(tǒng)中對公平考試制度的信任,不論地位階層而對知識的共同追求,,也為高考制度的恢復和延續(xù)提供了精神依據(jù),。
無論40年前還是今天,高考都在以最清晰的方式告訴年輕人,,只要你有能力和方向,,并且愿意付出扎實努力,就有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可能,。而這其實也是最近幾十年來中國高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之一,。40年過去了,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已走了多么遠,,高考考生已由當年的50后,、60后,變成他們孩子一輩的90后,、00后,。通過40年的奮斗,中國已經走到新的歷史高度,,中國的發(fā)展已讓中國人有了更寬闊的視野和更廣闊的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從高考走出來的幾代大學生,,始終都是國家發(fā)展的中堅,,他們對中國發(fā)展的貢獻有目共睹。中國人已從恢復高考那個起點走得更高更遠,,而今在整個世界的發(fā)展中都占據(jù)了重要位置,,而高考一直是這個社會向前走的重要基石。
正是由于這個制度設計在中國具有特殊價值和意義,,所以雖然經過許多調整,、改革和演變,但高考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仍然占據(jù)特殊地位?,F(xiàn)在的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如到國外上大學等,但高考仍是一個重要而關鍵的選項,,社會到今天仍然對它投以巨大關注,,有關高考的各種議題也始終是全社會的焦點。
高考自恢復起已經伴隨中國走過了過去這關鍵的40年,,雖然未來難免會有許多適應時代變化的發(fā)展演變,,但我們相信,這個制度設計在這個全球化時代里仍然有其強大生命力,仍然會給中國國家和社會提供持續(xù)發(fā)展動能,。(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