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左)在江蘇省沭陽縣青伊湖農場查看水稻生長情況(2017年10月31日攝),。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題: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百姓飯碗將發(fā)生哪些革命?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劉詩平,、張泉,、余曉潔
科技正在中國掀起一場“飯碗里的革命”。
8日出爐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等完成的“水稻高產優(yōu)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袁隆平雜交水稻創(chuàng)新團隊獲科技進步獎(創(chuàng)新團隊獎);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yōu)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用不到世界8%的耕地養(yǎng)活世界20%左右的人口,,糧食安全始終是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的主題。水稻育種技術的多項突破,,不僅使水稻產量持續(xù)提高,、種植地域大大擴展,更迎來稻米“量身定制”時代,。
獲獎關鍵詞:水稻產量繼續(xù)攀高,、地域大為拓展、基因組合培育,、寒地高產穩(wěn)產
2017年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創(chuàng)新團隊的豐收年:
9月,,生長在黃海之濱一片咸水中的特殊水稻——袁隆平團隊培育出的最新“海水稻”喜獲豐收,在6‰鹽度的咸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最高畝產達到歷史性的620.95公斤,。
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即將召開,。這是繼2017年5月31日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簡稱《方案》),獎勵大會“變臉”后首次與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