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們不懂得利用資本市場籌措資金,,政府投入是集成電路投資的主渠道,,而政府財力有限,投入強度不夠,。在產業(yè)鏈配套能力方面我們比韓國和臺灣地區(qū)碰到更多的掣肘,這包括從上游的單晶硅片制造到下游的封裝,。更重要的是生產集成電路的裝備,,光刻機、刻蝕機國家其實早作了安排,,在三線建設時,,特意在甘肅臨夏建設了一個專門生產光刻機的工廠。我在分管這項工作后利用陜西蔡家坡709廠原有的技術基礎生產一部分集成電路裝備,。該廠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就留下來的老廠,,但技術檔次和當時國際上應達到的水平相比差得太遠,而引進又受到諸多封鎖或限制,,能拿到的都是低兩,、三代的技術裝備。而韓國和臺灣地區(qū)沒有像大陸這樣受到限制。
在后封裝方面,,在開展908,、909工程時,也在上海和天津地區(qū)建設了后封裝廠,,開始還不錯,,后來又和國際先進水平拉開了距離。由于缺少領軍人物和原創(chuàng)技術,,908工程和909工程雖然對提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yè)有了一些作用,,但還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模仿,待到建成之日已經是落后了,。
我們費了很大的勁搞到了64K,,但人家按摩爾定律已經搞到了256k了。德國工業(yè)技術很先進,,但在集成電路產業(yè)和我們有同樣的毛病——缺乏領軍人才,,他們當時也派人到日本東芝去學習,然而德國的集成電路產業(yè)始終未成氣候,。正如《中國芯酸往事》一文所說,,到了2000年以后,這一狀況有了轉機,,一些海歸人物回國創(chuàng)業(yè),,設立了民間資本的集成電路產業(yè),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有了起色,。
大多數優(yōu)秀的中國芯片公司,都成立于2000年之后的幾年,,包括成立于2004年,、現屬于華為的海思,而且?guī)缀醵际敲駹I企業(yè),。經過十幾年的坎坷,,現在都成了中國芯片業(yè)的骨干。其中最關鍵的是從臺灣地區(qū)回來的張汝京,。
制圖:張丹峰 當前企業(yè)信心日趨穩(wěn)定,市場預期逐漸理性,,中央部署的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各方面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