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通過發(fā)展基于快速折疊算法的搜索方案,,系統(tǒng)分析了“中國天眼”FAST公開觀測數據,,在球狀星團M15中發(fā)現了兩顆長周期脈沖星,,揭示球狀星團脈沖星演化新路徑,。該論文日前發(fā)表于《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
什么是球狀星團,?
據介紹,,球狀星團是一種受自引力束縛的高密度恒星集群,,其演化年齡一般超過百億年,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體系統(tǒng)之一,。球狀星團中的恒星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存在著大量脈沖星,通過了解其性質,,可獲取球狀星團的動力學演化過程,、星族合成路徑等信息。
目前在銀河系內41個球狀星團中已發(fā)現的317顆脈沖星中,,大多是自轉周期在數十毫秒范圍內的毫秒脈沖星,,其中179顆處于雙星系統(tǒng)。
之江實驗室天文計算研究中心周登科博士,、國家天文臺王培副研究員等人在球狀星團M15中發(fā)現了兩顆長周期脈沖星,分別是自轉周期約為1.9秒的M15K和自轉周期約為3.9秒的M15L,,其中M15L是目前球狀星團中已知自轉周期最長的脈沖星,。
新發(fā)現有何重要意義?
基于觀測數據,,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認為,,M15K和M15L在早期可能處于雙星系統(tǒng)中,并經歷了短暫的吸積過程,,隨后就與其他天體相遇并被破壞了雙星系統(tǒng),,從而導致失去伴星后的脈沖星逐漸演化成了長周期脈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