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1月12日電(記者趙博李凱)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在臺灣,,民進黨上臺后操弄“去孫中山化”,企圖令社會陷入淡漠和遺忘的氛圍,。然而,昭昭青史不容成灰,,臺灣同胞對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敬與愛戴,,對其革命思想和奮斗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均有史實為證,。
“史料記載,,孫中山先生曾三度到訪臺灣。在其思想感召下,,臺灣涌現(xiàn)了羅福星,、蔣渭水等一批青年志士,或奔赴大陸投身革命,,或在臺組織反日斗爭,,書寫下可歌可泣的篇章。這足以證明孫中山與臺灣的歷史連結之深,,社會影響之巨,。”臺灣歷史學者,、中國統(tǒng)一聯(lián)盟主席戚嘉林說,。
“三百萬臺灣同胞剛醒,微先生何人領導”
孫中山先生三次來臺前后跨越近20年,,均在臺灣被日本殖民期間,。他的每一次到來,,都給掙扎于日本鐵蹄下的臺灣同胞以巨大的希望和鼓舞,也得到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和傾心相隨,。
廖家“一瓶酒”的故事流傳甚廣,。1913年8月,孫中山二度來臺,,籌措革命經(jīng)費,。臺中葫蘆墩區(qū)(今臺中豐原)60歲的區(qū)長廖乾三積極聯(lián)系當?shù)厥考澞嫉茫度f元,交給兒子廖進平轉致,。據(jù)載廖家富甲一方,,資產(chǎn)共約10萬元,可見募款之豐,。孫中山感激其壯舉,,特以威士忌酒一瓶相贈,廖家視為“傳家寶”珍藏近一個世紀,。
“在當時日本殖民當局強力鎮(zhèn)壓抗日分子的肅殺氛圍下仍踴躍捐資革命,,充分體現(xiàn)臺灣同胞渴望祖國中興的特殊情感?!逼菁瘟终f,。
孫中山所宣揚的救國圖強、民族復興的革命思想,,在不愿做“亡國奴”的臺灣同胞心中激起共鳴,,讓日本殖民當局深感不安。1918年6月,,孫中山第三次造訪臺灣,,日本政府和日本在臺“總督”竟不讓他與臺灣民眾見面,只許小住一日便促其離臺,。此后,,他便再也沒能踏上臺灣的土地。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消息傳到臺灣,民眾哀痛萬分,。當時的《臺灣民報》發(fā)表社論《哭望天涯吊偉人》,,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洪炎秋等臺灣學生寫下挽聯(lián):“三百萬臺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yè),,舍我輩其誰分擔!”
兩天后,,臺北愛國社團召集追悼活動,,5000多市民冒雨參加,。先生逝世兩周年時,仍有4000多人不顧日本殖民當局的壓制慨然參加紀念會,。1929年,,先生靈柩安葬南京,臺灣民眾又一次自發(fā)組織遙祭活動,。
“臺灣民眾對孫中山先生的尊敬,、哀悼、懷念與對祖國的認同,,可從點點滴滴的歷史窺見,。這些都是抹不去的史實?!逼菁瘟终f,。
“若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
不止是親臨臺灣奔走傳播革命思想,,1897年興中會臺灣分會,、1910年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的成立,都源于孫中山的宣傳影響,。其“時代開創(chuàng)者”的歷史形象深烙于臺灣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心中,。
“孫中山先生帶給臺灣什么樣的啟發(fā)呢?‘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一席話可以提供答案,?!迸_灣歷史學者呂芳上說,“當四萬萬同胞酣醉在大同和平的夢境中,,生息在專制忘我的傳統(tǒng)道德下,嬉戲在豆剖瓜分的危懼里,,使我們曉得有種族國家,,明白到有自己他人,這不就是先生呼喊的影響么,?”
在日本加劇高壓殖民統(tǒng)治的背景下,,一些臺灣知識精英把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希望,寄托于中國革命的成功,,并不顧艱險毅然投身實踐,。
上世紀20年代初出版的《臺灣新青年》曾發(fā)表文章說:“若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欲致力于臺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于中國革命成功。待中國強大時候,,臺灣才有回復之時,;待中國有勢力時候,,臺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