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山。5月20日,我起了個大早,,在村民引導下去爬門前那座大山,。村民說,爬上艾家寨,,早上可看日出看云海,美極了??上Р磺桑@天是陰天,,沒看到壯觀的日出和云海,,但我隨手拍攝的《巨石》同樣耐看。畫面右邊的巨石略顯沉重,,透過巨石與樹木的縫隙望出去,,無限風光在險峰。貧困不就像這個石頭嘛,,戰(zhàn)勝貧困,,光明在前!
說說石。通溪橋村的峽谷里有一種世界稀有的奇怪石頭,,石頭里面包著另一種石頭或小生物化石——冰磧巖,。據(jù)考證,冰磧巖形成距今約6至7億年間,。當時,,發(fā)生了全球性冰蓋氣候的冰球事件。冰期后,,又發(fā)生了熱室氣候事件,。這種極冷極熱的現(xiàn)象,便形成了稀罕少見的冰磧巖,。2001年,,科學家在湖南安化縣發(fā)現(xiàn)了冰磧巖層。目前世界上除南非共和國有小面積的冰磧巖外,,我國湖南安化境內(nèi)這樣大面積保存下來冰磧巖層厚度,、規(guī)模和巖石質(zhì)量均為世界之最。
說說水,。冰磧巖石縫里流出的水,,清澈透明。前兩天傳來好消息,,縣有關部門對通溪橋村送檢的山泉水進行了檢測,,結(jié)果表明,水質(zhì)優(yōu)良,,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連日來,我跟著村里和扶貧隊干部,,確定水源,,選擇建廠地址,將好喝的泉水與山外的人們一起分享,。
說說人,。劉采鳳老人,每天爬著這里的山,,喝著這里的水,,已度過104個春秋。難怪人們稱這里獨有的年代久遠的冰磧巖為“長壽石”呀,。通溪橋村的孩子懂事,,好學。劉維的媽媽患精神病多年,,前幾天被扶貧干部送進醫(yī)院治療,,劉維成了爸爸的好幫手,。村民劉奮勇十年如一日照顧癱瘓的妻子,不離不棄,,不僅是我們的扶貧對象,,還是學習的楷模。
說說茶,。風光無限的艾家寨上,,已經(jīng)種上了大片的茶園。這個茶園是鎮(zhèn)上天茶茶葉有限公司3年前流轉(zhuǎn)通溪橋村的土地建設的,。董事長夏國勛告訴我:“百年以來,,煙溪鎮(zhèn)生產(chǎn)的紅茶兩次獲得國際博覽會金獎。往后,,人們可以爬上艾家寨,,摘茶品茶,欣賞美麗風光,。我們企業(yè)也想為精準扶貧做點貢獻,。一是以高于市場價來收購貧困戶采摘的茶葉,二是讓貧困戶直接入股,,讓沒有勞力采茶的貧困戶也分享企業(yè)的紅利,。”
不能抱著金娃娃討米,,守著美麗家園喊窮,。要發(fā)現(xiàn)美,保護美,,宣傳美,,創(chuàng)造美——這已成為通溪橋人的共識。
貧困群眾的心熱了
——山西省五臺縣豆村鎮(zhèn)西營村蹲點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楊玨
能夠回到農(nóng)村住上一個月,,是我沒有想到的。從事新聞工作,,也經(jīng)常走村入戶,、調(diào)研采訪,但這次不同,,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可以一心一意去感受廣袤大地上正在升騰的激情。
西營村村民收割小香蔥,。光明日報記者楊玨攝/光明圖片
五臺縣盛產(chǎn)沙棘,。光明日報記者楊玨攝//光明圖片
我這次蹲點的貧困村在五臺縣西營村,。五臺縣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東北部,,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fā)重點縣、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縣,。這里村多,、村小、村窮,,貧困發(fā)生率26.83%,,是忻州市脫貧攻堅的“關鍵少數(shù)”;這里也是革命老區(qū),,八路軍挺進太行山的第一站,,曾經(jīng)有上萬兒郎為建立新中國血灑疆場。
懷著崇敬與忐忑的心情,,我來到了西營村,,當時正值“五一”假日期間,村委會主任殷保衛(wèi)正領著工人粉刷村委會的外墻,。紅色的墻裙在藍天白云下格外奪目,,他說,村委要有個新氣象,,好讓群眾脫貧的勁頭更足點,。
雖然在腦海里無數(shù)次想象過,然而一切還是不如數(shù)字來的真實,。西營村世代靠天吃飯,,大部分土地屬于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321戶740人中有69戶216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因?qū)W致貧,、因病致貧率達50%,。困難并沒有嚇退西營村人,他們脫貧信心十足,,勁頭更足,,從香蔥地里展開的“競賽”就能清晰地感覺到。
一到村里,,村民們就告訴記者,,村里有個“小香蔥種植合作社”,種了130多畝,,正準備收割第一茬,。5月5日,收割的日子到了,。楊先榮是村里的割蔥能手,,第一天蔥園剛剛開門,,她就來了。不到一頓飯的工夫,,村里村外陸陸續(xù)續(xù)來了三四十人,。當天晚上殷保衛(wèi)在微信里說:今天割的最多的是楊先榮,75公斤,,能掙90元,。
到了第二天,情況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當楊先榮來到蔥園時,,已經(jīng)有人在割蔥。晚上九時,,記者又收到了殷保衛(wèi)的微信:常降云今天早上四點就來了,,割了185公斤,能掙222元,。
在西營村還流傳著一件“殷逢陽不當貧困戶”的故事,。2016年,西營村貧困戶公示,,殷逢陽一家被評為貧困戶,。然而別人爭著搶著的“好事”,殷逢陽卻死活不肯接受:“把對貧困戶的幫扶讓給別人吧,!我們自己想辦法,,摘掉貧困的帽子?!?/p>
殷保衛(wèi)告訴記者,,49歲的殷逢陽下肢重度殘疾,長期坐輪椅,;妻子鄭金華在家一邊務農(nóng),,一邊護理丈夫;一雙兒女,,長年在外打零工,,全家所有的收入幾乎都用來支付他長期的醫(yī)藥費。遺憾的是,,在西營村蹲點的日子,我始終沒有見到殷逢陽,,夫妻二人跟著孩子去了外地,,一邊打工一邊看病。
與西營村如火如荼的“競賽”相比,,高洪口鄉(xiāng)手工香包訂單培訓班的火爆程度也毫不遜色,,原定100人參加的培訓班,,一下子來了150多人,一個個制作精美,、形態(tài)各異的香包,,讓貧困婦女把飛針走線變成了脫貧致富的法寶。
時間匆匆走過,,來時的迷茫已化成離別的方向,。這段日子,我不僅感受到了貧困群眾對脫貧的強烈渴望,,更看到他們在尋找脫貧道路時所做的努力,。“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xiàn),?!闭覝守毨У母樱嘞胫赂坏狞c子,,讓群眾看到脫貧的盼頭,、準頭和甜頭,他們就會心熱起來,、行動起來,。
老祠堂和它的新身份
——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zhèn)險巖村蹲點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李玉蘭
77歲的老人許華珍站在險巖村的張家祠堂前,笑容恬淡,。55年前,,她嫁到這個村子,就是在這座祠堂里面完成了婚姻的儀式,,而后生兒育女?,F(xiàn)在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住在祠堂前面的房子里,,閑適度日,。
張家祠堂全貌,。光明日報記者李玉蘭攝/光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