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最大的愿望是看著這片林子成長起來,別發(fā)生火災,。
劉軍在望火樓頂瞭望四周火情,。
林場里孤獨的瞭望員
1971年出生的劉軍初中畢業(yè)后成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一名護林員,,整日穿梭在林子深處,這一干就是15年,。2006年9月15日,,時年35歲的劉軍接到林場調(diào)令,帶著妻子齊淑艷來到了陰河林場亮兵臺望火樓,,成了第三代望火樓的主人,。
自此,他們就很少下山了,,幾乎斷絕了親戚朋友間的來往,。
當年的那座望火樓是由紅磚砌成的三層小樓,里面的設施簡陋,,只有一個土炕,、一個灶臺,用鐵皮焊成的樓頂就成了他們的辦公室,,那里陰暗潮濕,,為了防止鐵皮冬季被大風掀翻,除一扇能夠活動的窗戶之外全部封死,。
“11年前來的時候,,這里不通水、不通電,,取暖完全靠燒火,,天一冷那個房子就上下透風,夜里的時候裹著棉被還凍得難受,,早上起來的時候,,廚房的饅頭都被凍得成了‘石頭’一樣,豆腐也凍酥了,?!饼R淑艷回憶。
常年見不到人,,劉軍,、齊淑艷憋得難受,瑣事的爭吵就成了他們解悶的“手段”了,。齊淑艷記得,,有次吵架后,劉軍每天做完飯吃一口就去上邊瞭望,,竟半個月沒跟她說一句話,,憋得她跑到外邊的林子里大喊發(fā)泄,最后還是齊淑艷服了軟。再到后來,,他們相互理解了,,也就不吵架了。
彼時,,望火樓通了電,,考慮到他們工作的枯燥,林場給他們配了電視和衛(wèi)星天線,,這才豐富了他們的娛樂生活,。但好景不長,衛(wèi)星天線就被大風刮壞了,,只能收看一個書畫節(jié)目,。“無所事事”的劉軍開始跟著電視學期了剪紙,、畫畫,,齊淑艷也學會了繡十字繡,。
河北園中的雄安新區(qū)標志。本報記者 賀 勇攝 太行山特有的柏坡黃石做成的山形大門,,配以大型雪浪石,,體現(xiàn)出自然山形的流線變化,兩邊再搭配油松等特色植物,,彰顯出濃郁的太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