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臺灣在“去中國化”的喧囂中,,也出現(xiàn)“去孫中山化”的現(xiàn)象。彭韜說,,孫中山銅像在臺灣被潑漆和惡搞變裝,與執(zhí)政當局放任有關(guān),。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對現(xiàn)在的兩岸關(guān)系更具意義,,國家統(tǒng)一、民族復興是中山先生遺愿,,也應是尊敬中山先生的兩岸同胞義不容辭之責,。
中國文化大學研究生傅瑩貞以反服貿(mào)的“太陽花”運動為例,,剖析臺灣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立和暴力抗爭形成的惡性循環(huán),指出孫中山先生的道德倫理思想可厘清混亂認知,。傅瑩貞認為,,源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八德”和“利他”是孫中山先生道德倫理觀的核心,若只追求少數(shù)人的權(quán)利,,而罔顧社會大眾追求穩(wěn)定生活的權(quán)利,,不符合民權(quán)、民生主義所追求的平等,、博愛,;“去中國化”造成社會紛擾與撕裂,更與富而好禮,、互助合作背離,。
傅瑩貞說,中山先生提出要恢復民族的精神,,需要人民有智慧,,要從修身做起,落實到社會,,要培養(yǎng)人民的道德觀,。倘若人民皆自私自利,社會充滿沖突紛爭,,人民將無所適從,。這些論述切中時弊。
臺灣的孫學研究
本屆論壇的組織者邵宗海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我們這代人再不努力,,再不鼓勵年輕人投身孫學研究,孫學消失并非危言?,F(xiàn)在要努力凝聚兩岸的力量傳承這個寶藏,。這樣的研討會就是想給年輕人機會,喚起他們對孫學的熱情,,也提醒學界對孫學的重視,。
邵宗海介紹,孫中山研究工作曾經(jīng)在“兩蔣”時代受到重視,,快速發(fā)展,,但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受到“本土化”與“臺獨”思潮的沖擊,,再加上當局打壓,孫學逐漸式微,。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臺灣以孫中山思想和三民主義命名的研究機構(gòu)紛紛改名,研究者也大多改行,,青年學子更少有研究者,,研究人才已現(xiàn)斷層。
邵宗海認為,,孫學研究應結(jié)合時代不斷“增補意涵”,,應用于實踐。孫中山思想是兩岸共同資產(chǎn),,要通過研究增強其思想對兩岸及港澳的現(xiàn)實意義,。吸引年輕學者的途徑包括爭取研究計劃,分享給碩博士生參與,;出版學術(shù)著作,;舉辦學術(shù)活動;通過讀書會等方式培養(yǎng)“青年種子隊”等,。
參加本次論壇的中山大學教授趙立彬表示,,兩岸學者的交流這幾年突飛猛進,有不少臺灣學者在中山大學任教,,相對來說,,大陸學者在臺灣任教的很少,因為在臺灣要面臨輿論等方面的壓力,。
他說,,人員流動有助于學術(shù)水平的提升,封閉不能進步,,“不能斤斤計較幾個崗位,,我們要有更大的心胸”。
(本報臺北10月2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