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梯僅一人寬,,木地板吱吱作響,,墻角有蛛網,。走進劍橋大學圣凱瑟琳學院古老的辦公樓,,見到了中國近代史教授方德萬。
方德萬自稱“孔門弟子”,。他是漢學家孔飛力的學生,,孔飛力又是知名漢學家費正清的學生,對很多人來說,,這些漢學泰斗的名字如雷貫耳,。
方德萬在荷蘭出生長大,現(xiàn)在是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是1850到1950年中國的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進程,。他的辦公室里隨處擺放著和中國相關的物件:西藏的轉經筒、打坐的蒲團,、小泥人兒,、舊軍帽,水杯上也印著胡適的話:“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方德萬的新書中譯本《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全球起源》不久前出版,。他多年前曾在南京的檔案館里偶然接觸到海關的資料,,于是開始“打撈”有關中國近代海關的材料、信息,。在書中,,他以清末海關第二任總稅務司、愛爾蘭人羅伯特·赫德為線索,,展開敘述,。
對海關在近代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清朝時的中國海關實際由外國人把持,,是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是民族屈辱的象征,。也有觀點認為,,海關在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過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方德萬研究的一個獨特性,,是把海關放到“中國現(xiàn)代性起源”這一位置來審視,。他認為,對海關的重新審視也是對中國近代史的重新審視,,“近代中國和西方的關系是多元的,,它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多層面的”。
方德萬說,,他對海關最鐘愛的地方正是它的“國際性”,。海關帶來新技術、新思維,。海關在中國的建立推動了新稅制體系的產生,,海關使中國與全球貿易相連,給中國經濟注入一定活力,。另外,,經由海關,關于中國的資料,、數(shù)據(jù)廣泛譯介到西方,,令外部世界更真實地了解中國。
方德萬始終認為:“現(xiàn)代性不是西方向中國出口的產品,,而是當中國在經濟,、社會、學術上與西方相連時自發(fā)產生的,,所以現(xiàn)代性不僅是西方的,,也是中國的?!保ü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