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4月3日電 題:“吹鼓手”的新活計
新華社記者葉婧,、潘林青
當了近40年“吹鼓手”的老邵,,最近的心情就如同盛開的桃花一般,,因為他覓得一份新活計——當?shù)亓賱F團長,。
老邵名叫邵長運,是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花園鄉(xiāng)的農(nóng)民,。自14歲拜師學藝起,,就繼承了當?shù)乩弦惠叀按倒氖帧钡囊吕彛褑顓?、柳琴等常用樂器學了個遍。
千百年來,,“吹鼓手”在鄉(xiāng)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位列“九佬十八匠”之中。一旦有了紅白事,,鄉(xiāng)親們都要好言相請,、好飯相待,好讓他們鉚足力氣吹打,,不能失了主家顏面,。
因為精通多種樂器,出師后的邵長運,,成了四里八鄉(xiāng)遠近聞名的“吹鼓手”,。一個月時間里,老邵經(jīng)常有15天至20天都在吹吹打打中度過,。趕上“檔期沖突”,,他還經(jīng)常對一些邀約“挑肥揀瘦”,。
“在我們村,我一直算是收入高的,。第一個買了摩托車,。”回憶起往日的“好光景”,,老邵有種掩飾不住的自豪,。靠著手中那把嗩吶,,2000年前后老邵的年收入就有幾萬元,。
而與“吹鼓手”收入一起水漲船高的,是許多農(nóng)村地區(qū)的紅白事花費,。在老邵的記憶中,,那時候辦個紅白事,平均要花四五天時間,。一場下來,,僅請“吹鼓手”演出班子的開銷,往往就要一兩萬元,。
在攀比之風裹挾下,,“老邵們”用嗩吶吹出的悠揚民樂里,卻是一種難言的負擔,。
作為全國農(nóng)村移風易俗工作試點省份之一,,山東自2016年起在全省范圍內(nèi)建立起“紅白理事會”制度。理事會的會長,、副會長,,由當?shù)卮寰拥赂咄氐拈L輩擔任,全程參與指導(dǎo)操辦紅白事,,為婚喪嫁娶箍上村規(guī)民約的“八項規(guī)定”,,其中,提倡盡量不用“吹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