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和一批語言學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新疆大學人文學院語言碩士學位授予權獲得國務院批準,,這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首家擁有語言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時至今日,,這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已經培養(yǎng)出50多名現代語言學的研究生,。
新疆大學語言學1996年有了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4年成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新疆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成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yè)。
長期在新疆做語言學研究教學,,讓徐思益很早就開始關注并研究新疆語言的發(fā)展變化,,先后撰寫了多篇與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有關的語言學文章,深入探討了現代語言學在民族地區(qū)的實際應用,。他撰寫的文章《認真執(zhí)行民族語言政策》《古代漢語在西域》《論語言的民族變體》和《推進新疆民族語言大發(fā)展》等,,對新疆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學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高莉琴回憶起這樣一件事:上世紀90年代,,徐思益組織了新疆一批不同學校,、不同民族,,不同專業(yè)的中青年骨干教師,,申請并承擔了國家“八五”社科課題“語言的接觸和影響”項目。這是新疆大學第一次申請到國家社科課題,,雖說課題經費很少,,但大家還是十分認真努力,深入到南北疆農村牧區(qū)進行調研,。
“徐思益教授手把手地教我們,,在鄉(xiāng)村調研時,我們用最原始的錄音機,,錄下需要調查的語言,,回到學校反復地聽,反復地記錄,,直到把語言表達的內容聽明白,,完整地記錄下來后才罷休。想想那個課題,,真是很苦,,但徐思益教授一點也沒有說苦,年紀很大了,,整天樂呵呵地和我們一起跑東跑西,。”高莉琴說,。
這個課題項目完成后,,1997年出版了論文集《語言的接觸和影響》。全書共12個專題,,調查研究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使用漢語的情況。最主要的是,,第一次提出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使用漢語時,,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呈現出的母語印跡,,使?jié)h語產生了系統(tǒng)性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