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4月14日電? 題:汪爾康:把科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新華社記者 孟含琪
1952年,風華正茂的江南才子,義無反顧踏上北上的列車,,投身建設(shè)東北的大潮中,,成為我國電分析化學開拓者。
轉(zhuǎn)眼,,青蔥少年已滿鬢斑白,。8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爾康仍堅守每天到實驗室,對科研的熱情一如當年,,這位來自江蘇的科學家已在東北扎根了60多年,。
六十年如一日,汪爾康將研究作為一種興趣,,筆耕不輟,,加班成了常態(tài)。
“電燈為什么會亮,?”“留聲機怎么會響,?”汪爾康從小擁有一個科學夢,他愛思考,,喜歡鉆研,,沒有正式讀過小學、初中的他,,憑借天賦和努力,,不滿16歲就考上了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大學畢業(yè)后,,他沒有選擇留在上?;蚧丶亦l(xiāng)工作,而是響應(yīng)黨和國家的號召,,毅然來到條件艱苦的東北,,踏上了科研之路。
為了培養(yǎng)科技人才,,組織還選派汪爾康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極譜研究所留學,,師從著名分析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海洛夫斯基主攻當時新興而中國科技界很少有人問津的極譜學,。每當節(jié)假日,,同學們結(jié)伴去游覽山水名勝,他總會鉆進實驗室和圖書館,把全部時光用在學習和工作上,。
臨近畢業(yè),,當導(dǎo)師再三挽留這名刻苦的中國學生留下來時,卻被汪爾康直接拒絕了,,理由只有一個——祖國需要我,。1959年,汪爾康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開始聚焦國際科學前沿,,發(fā)展我國分析化學。
上世紀70年代,,他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大型脈沖極譜儀,,其靈敏度和穩(wěn)定性均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80年代他成功研制國內(nèi)首創(chuàng),、達到國際商品水平的多功能新極譜儀,。90年代,他又在國內(nèi)較早地開展了掃描探針和電化學掃描探針顯微學的研究……他的研究得到國際公認,,更推動了我國電分析化學研究水平不斷進步,。
至今,汪爾康已獲得國家,、院部省級科技成果獎18項,、國際獎2項;申請專利公布40項,;發(fā)表科技論文900多篇,,其中SCI收錄800多篇。2017年他獲得了中國電化學成就獎,。在業(yè)內(nèi),,汪爾康已經(jīng)成為當之無愧的泰斗級人物。
盡管已成為化學大師,,但汪爾康卻從沒有一刻停下來,,依舊嚴格要求自己。
“今年春節(jié),,汪院士和妻子又是在辦公室度過的,。”中科院長春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逯樂慧說,,汪老師的愛人董紹俊也是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中科院應(yīng)化所研究員,。這已經(jīng)不是兩位老師第一次這樣過節(jié),,“只要不出差,,他們基本每天都在辦公室工作,?!?/p>
辦公室——實驗室——家,三點一線,;五加二,、白加黑,沒有休息日,。這就是汪爾康和董紹俊堅持了60多年的習慣,。“就算是出差旅途,,無論是飛機上還是火車上,,我們上去都是趕緊補覺,可是老師卻不知疲倦,,不是看文獻就是修改學生的作業(yè),。”逯樂慧說,。
“哪里會覺得枯燥,,做研究就是樂趣?!蓖魻柨嫡f,。
所謂大師,不僅自己業(yè)精于勤,,汪爾康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學家繼續(xù)在祖國深耕,。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他培養(yǎng)莘莘學子的載體。這個實驗室是汪爾康和同事一手創(chuàng)辦起來,,是我國電分析化學領(lǐng)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汪爾康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無論這些學生身在何處,,都要時刻想著祖國,,為國家作貢獻?!蓖魻柨狄赃@樣的標準要求每個學生,。
做科研時,汪爾康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研究員,;日常生活中,,他也是如此要求自己。
今年春節(jié)前,,汪爾康患了感冒,,汪爾康的學生,、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李敬聽后趕到診所,看到了讓她心疼又動容的一幕:老人一手打點滴,,一手還在翻文獻,。
去年,汪爾康生病暈倒,,醫(yī)生建議住院休息,,可第二天有個會議,他還想出差過去,,學生們不得已把他的身份證扣下了,,還挨了他的批評。
純粹,,嚴謹,,執(zhí)著……很多同行評價汪爾康“把科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