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格審批到按需申領
新中國護照變遷記(深閱讀)
曾經(jīng),中國人出國辦護照所需材料厚如書本,,因私出國的人寥寥無幾,。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中國公民普通護照只簽發(fā)了21萬本,,年均約7000本,。改革開放后,隨著留學潮,、旅游潮的出現(xiàn),,護照簽發(fā)量出現(xiàn)井噴式增長。新組建的國家移民管理局向本報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2002年到2017年,,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簽發(fā)量達1.73億本,年均簽發(fā)1080萬本,。
護照,,對于個人來說,是公民出入國境和在國外證明國籍和身份的證件,;對于國家來說,,是“門面”,是主權(quán)的象征和體現(xiàn),?;仡櫺轮袊闪⒔?0年來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的變遷,可以看到,,審批程序逐漸簡化,,制證水平不斷提升,“含金量”越來越高,。專家表示,,中國護照只用了60多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二三百年的成長路程,。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越來越強的綜合國力,和中國政府日益自信和開放的對外形象,。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管理嚴格 辦理量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規(guī)定,,中國護照分為普通護照、外交護照和公務護照,。普通護照又分因私,、因公兩種。其中,,中國公民因私普通護照(下稱普通護照)主要發(fā)給出國探親,、旅游、學習以及前往國外定居的中國公民使用,使用面廣,、持有量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護照發(fā)生過十余次版本變化,。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3個時段: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期至新世紀前、新世紀以來,。每個時段的變遷都打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邊防系副教授梁治寇表示,從管理體制看,,上世紀50年代末,,普通護照開始由外事部門轉(zhuǎn)歸公安機關管理。從內(nèi)容看,,護照文字印刷多為中俄文對照,,是當時外交形勢的直接反映。從制作技術(shù)看,,護照需要手工填寫,,防偽手段幾乎為零。
改革開放前,,出國人員主要為援建專家,、工程技術(shù)人員;因私出國的絕大多數(shù)為歸僑和僑眷,,每年辦理量不過幾千本,。在外交部原領事司副司長范振水看來,這主要是由當時的單一公有制,、計劃經(jīng)濟體制和相關政治形勢決定的,。一些時段內(nèi),“出國管理處于‘三無狀態(tài)’:受理無明確規(guī)定,,審批無明確時間,,管理無明確機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