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6月22日電 題:“姥姥”還是“外婆”?在情感與規(guī)范間尋找平衡
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日前有消息稱,,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收錄的散文《打碗碗花》將文內(nèi)“外婆”一詞全部改成了“姥姥”。為此,,不少人質(zhì)疑認為,屬于南方人習慣的稱呼不宜簡單化一進行修改,。
輿論洶洶,,教材修改者大概也覺得委屈,明明是想規(guī)范日常漢語讀寫,,卻落下許多質(zhì)疑,;修改者自覺有理,有好幾本工具書在這里,,修改也是有依據(jù)的,。然而,有些人認為這種方式的修改,,既不符合語言習俗,,又有強人所難之弊。
語法是語言演進的總結(jié),不是語言發(fā)展的鐐銬,。從“每下愈況”到“每況愈下”,、從“蕁”字讀音的豐富,都說明只要某一語言習慣為大眾普遍接受和運用,、符合公序良俗,,就可以從口頭語固定為語法內(nèi)容。但以“外婆”為非,、以“姥姥”為是,恰恰沒有考慮不同地域的人們的語言習慣,,也忽略了人們積淀多年的情感,。
從情感的角度,所謂“外婆”是方言,、“姥姥”更親切的解釋,,讓人難以接受。倘若如此,,喊爹喊娘就要讓位于叫爸叫媽,。孩子回到家里,一口一個“父親”“母親”,,難道就會變得更為莊重得體,、和藹親切嗎?顯然不是,。語言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情感的。規(guī)范語言文字,,當考慮大眾情感,。
一些享譽全球的語言學專家認為,人類語言存在“共通點”,。而現(xiàn)在包括最著名的語言學家在內(nèi),,一些人樂觀的認為這種普遍聯(lián)系可以擴展至外星語言中。
楊書華(左)與“好萊塢3D之父”,、《阿凡達》特效總監(jiān)恰克·科米斯奇(右)及兩度奧斯卡獎得主,、紀錄片《黃石公園》《大峽谷》導演凱斯·梅林(中),在3D紀錄電影《新三峽》開機儀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