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7日電(王瑩)作為現(xiàn)代社會運行的基石,誠信,,事關你我,。讓守信者受益、讓失信者難行,國家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包括黑名單、紅名單,、實名制在內的幾大“殺手锏”不容小覷。
實名制
提起實名制,,公眾最熟悉的莫過于手機實名制,。2016年9月,,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工信部、央行等六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規(guī)定電信企業(yè)(含移動轉售企業(yè))要嚴格落實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制度,。當年,工信部共組織1.2億電話用戶進行實名補登記,,實現(xiàn)了全部電話用戶的實名登記,。2018年5月,工信部發(fā)布《關于縱深推進防范打擊通訊信息詐騙工作的通知》,,明確了九項重點任務,,排在第一的就是“切實加強實人認證工作,持續(xù)鞏固電話用戶實名登記成效”,。
手機實名制在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中功不可沒,,工信部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7月,,12321舉報受理中心接報的詐騙電話舉報數(shù)量呈現(xiàn)整體持續(xù)下降趨勢,。
其實除了手機實名制外,最近幾年逐漸推進的如社交賬號實名制,、移動支付實名制,、共享單車實名制等等,一同構筑起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也讓失信行為的空間越來越小,。
信用“紅黑名單”
近幾年,相信公眾都會注意到“黑名單”這一字眼,,涉及出行,、信貸、婚姻登記等諸多領域,。其實,,這正是國家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
早在2014年,,中央就發(fā)布《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其中第十六條明確指出:建立誠信發(fā)布制度,。推動各地各部門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按照客觀、真實,、準確的原則,,建立誠信紅黑名單制度,,把恪守誠信者列入“紅名單”,把失信違法者列入“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