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為中國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為孔子的學生曾參所整理成文,,但后世學者多認為《經(jīng)一章》為孔門弟子對孔子原話的記錄" />
《大學》為中國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為孔子的學生曾參所整理成文,,但后世學者多認為《經(jīng)一章》為孔門弟子對孔子原話的記錄。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guī)模之大,,而內(nèi)有以盡其節(jié)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大學》在古代的經(jīng)學教育中可謂為經(jīng)典之中的經(jīng)典,它有綱有目,,綱張目舉,,有規(guī)模有節(jié)次,,它由綱及目,,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向世人展示出中國古代哲人大家們所孜孜以求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之所在,。宋代程顥,、程頤兄弟從《禮記》中把它抽出,以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朱熹撰《四書集注》,,將它和《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大學》中的《傳十章》通常被人們認定為是對“經(jīng)的解讀”。個人研讀之余認為,,這一章節(jié)主要為曾參為他老師孔夫子的“經(jīng)”這一章節(jié)尋找扎實理論依據(jù),。畢竟,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有人提出一種新的學說或重大理論觀點,,為了能夠讓人信服和認可,,一般都需要大量引證客觀事實,甚至需要以世人認可的權威著作或理論觀點作為有力論據(jù)支撐,,以示為專業(yè)道統(tǒng)之發(fā)揚傳承,。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diào)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洞髮W》的開篇目,,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發(fā)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里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所謂“止于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同時,,它也是大學的綱領之所在,,向世人宣告大學的宗旨就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為世人從自身做起培養(yǎng)美好的道德情操標明了航向。
此外,,《大學》的目有八個,,其深意在于使人進一步領會《大學》的精髓之所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diào)上至一國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須以修養(yǎng)自身品德心性為最大之根本,。如:“致知在格物”教誨世人若想獲得淵博的知識,,就必須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虔誠的去認識和鉆研客觀規(guī)律,,切實地運用客觀規(guī)律去讀書向?qū)W,,唯有如此,每一個人在學習求知的過程中才能更加有條理性和規(guī)劃性,,方可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yǎng)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則更是向世人強調(diào)治國,、齊家,、修身,、正心都必須秉持慎德原則,時刻去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而實現(xiàn)天下大同、四海一家之偉大愿景,。
我始終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所謂的名著就是大家都說應該去讀,但誰也沒有去讀的作品,?!蔽覀冏鳛橹袊耍行铱梢猿蔀橹腥A民族五千年輝煌燦爛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一定要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的雄心,,誠心正意地去發(fā)揚光大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用其滋潤我們的身心,,啟迪生發(fā)我們的智慧,進而將其運用在新時代宏大背景下我們每一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具體實踐之中,,方不負我們生逢新時代盛世中華的榮光,乃至為世界提供解決多元困境的中國智慧選擇,。
(作者:丁立江,,長安街讀書會博士團國家行政學院研究部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