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0月2日電 題:從“矸石山”到“花果山”——大同百年老礦譜寫“黑綠”變奏曲
新華社記者王皓
“矸石山冒黑煙,放進土豆一會兒就能烤熟,。如今變了,,那個黑煤山變成了‘花果山’,。”在山西大同礦區(qū)生活了50多年的王樹平感慨道,。
矸石山是煤礦集中堆置廢料的場所,,久而久之堆積成山。長時間日曬雨淋后,,矸石山會風化粉碎,,產生污染環(huán)境的粉塵,。此外,矸石山內部矸石極易發(fā)生自燃,,一座矸石山自燃可長達數(shù)十年,。
王樹平所在的大同煤礦集團忻州窯礦始建于1918年,近30年來排放的366萬噸煤矸石形成了一座占地16.8萬平方米,、高約36米的大型矸石山,。從2016年起,這座百年老礦以“重塑地貌,、恢復植被”為主線,,與華源綠化公司合作治理矸石山。
“為了杜絕矸石自燃,,我們采用分層覆土的方法,,每2.7米厚的矸石,覆0.5米厚的黃土,,自下而上,,最上層再覆1米厚的黃土?!比A源綠化公司項目部經理陳存義說,,為防止水土流失和坡面剝落,還采用防滲漏和植生袋相結合的技術,,植入護坡草籽等坡面植被群落,。
項目一開始困難重重,移栽的200多棵樹成活率并不高,,礦上堅持“澆水澆水再澆水”“成活一棵算一棵”的理念,,形成最初的植被群落。如今的矸石山已經栽種了山杏,、云杉等20多個品種,、53000多株植物。
為了避免反復治理和重復投資,,忻州窯礦在矸石山上建起容量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利用凈化后的礦井水灌溉花草樹木,既有效利用了礦井水,,又保證了樹木的成活率,。
從山坡上的觀景臺向下俯瞰,梯形設計錯落有致,,紅黃藍相間的廠房掩映在綠色之中,,儼然一座蔥翠的生態(tài)園?!拔磥韼啄?,我們還規(guī)劃建設籃球場,,安裝健身器材,種植更多品種的瓜果,,在這里舉辦礦工節(jié)?!标惔媪x說,。
2012年以來,大同煤礦集團以“重塑地貌,、再造土體,、恢復植被”為目標,積極與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聯(lián)合開展技術研究,,累計投入10億元對2.6億噸矸石山進行治理,。逐步建成“春有綠、夏有花,、秋有果,、冬有青”的花園式礦山,取得了集綠化,、美化,、觀賞、效益于一體的治理效果,。
“過去,,煤礦不太注重環(huán)保,對于環(huán)保檢查經常抱有僥幸心理?,F(xiàn)在這么美的景色,,誰來參觀檢查我們都歡迎?!弊鳛樾弥莞G礦主管環(huán)保的副礦長,,王樹平感慨良多。
“矸石山由‘黑’變‘綠’,,改變了‘矸石山上不能種樹’的傳統(tǒng)觀念,,更改變了一個百年老礦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蓖鯓淦秸f,。
新華社達卡9月29日電(記者劉春濤)由中國云南大學與孟加拉國達卡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首屆地區(qū)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風險管理會議29日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