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春運,,流動的中國在路上
辛識平
日前,,為期40天的2019年春運拉開大幕,。近30億人次出行,,讓這場“人類規(guī)模最大的周期性大遷徙”再次走入人們視線,。一個流動的中國,,開始了新的出發(fā),。
今年的春運很潮,。廣深港高鐵、杭州至黃山高鐵,、成都至雅安鐵路等多條新線首次加入,,進一步提升了春運的運力;十余輛超長版復興號動車組亮相京滬高鐵,,刷新著回家的速度,。更不用說刷臉進站、“無紙化”通關等“黑科技”,,不僅緩解了春運的壓力,,也帶來更加便捷的出行體驗。
今年的春運很暖,。高鐵上,,一份“因地制宜”的貼心菜單,激發(fā)著吃貨們的味蕾,;一方手工制作的哺乳擋簾,,為媽媽和孩子送上溫馨呵護。無論鐵路,、民航,,還是公路,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盡心盡力,,一句提示,、一句問候、一杯熱水、一個笑臉,,無不讓歸途增添了幾分暖意,。
在中國,很少有一件事像春運這樣牽動人心,,又承載了這樣多的情感與記憶,。
“春運”一詞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見諸報端,但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心中,,春運真正成為“國民記憶”卻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回家過年,與探親返城的人流交織,,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流動”場景,。
曾幾何時,人們帶著鋪蓋卷通宵排隊,,綠皮車的廁所擠滿了人,,“金雞獨立”動輒十幾、甚至幾十小時的“囧途”如家常便飯,。一部春運史,,承載幾多鄉(xiāng)愁,又映照出多少時代變遷,。出行人次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億人次增加到如今的近30億人次,,列車時速從40公里到提升到350公里,變化的不僅是數(shù)字,,更是科技水平,、組織能力和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硬核”實力在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