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2月6日電 題:成都:從“看”文化到“種”文化 民俗文化入人心
新華社記者葉含勇,、李力可,、軒玉玨
還原三國的仿古祭祀,,別出心裁的“定制春聯(lián)”,,家門口的文化演出……春節(jié)期間,,成都各類民俗文化活動精彩紛呈,。記者看到,,今年的新春民俗文化活動更加別具巧思,,讓不少市民在看文化的同時體驗文化,,讓傳統(tǒng)民俗文化在群眾心中萌生新芽。
仿古祭祀憶三國 “博物館里過大年”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方巨石刻著“喜神方”,,而成都傳統(tǒng)民俗“游喜神方”,則是到喜神所在的方位,,祈求一年的吉祥如意,,這一習俗在成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今年春節(jié)期間的“武侯祠大廟會”上,,通過恢復成都老民俗味道,,市民們可以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感受“博物館里過大年”的新春氛圍。
大年初一的仿古祭祀,,是“游喜神方”活動的高潮,。上午9時30分,伴隨著震天的鑼聲,,蜀漢儀仗隊舞旗擺陣,,威風開路。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扮演者一身盛裝,率一眾文臣武將共108人魚貫而出,,與市民見面,。獻三牲、獻帛,、奠爵……主祭官用川劇特有的唱腔,,帶領一眾蜀漢人物宣讀新年祝文。
仿古祭祀活動結束后,,市民則紛紛在三義廟前祈福,,摸“喜神石”討好彩頭。喜神石前排起長長的隊伍,,大家紛紛躍起,,摸“喜”字、沾喜氣,。
除了“游喜神方”,,三國文化的展現則讓游客們體驗了“博物館里過大年”的新春“新意”。西區(qū)湖面的主題燈組“威震華夏”高22米,,利用燈光技術再現了“水淹七軍”這一三國時期的經典戰(zhàn)役,;西區(qū)中軸線上長130米的“蜀漢勝跡”燈組,則把武侯祠博物館的三國遺址遺跡調查成果和燈組相結合,,展示蜀漢三國文化遺存,。
今年的北京“兩會”會場,,“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無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之一。穿梭在代表委員之間,,你能感受到一股涌動的文化熱潮,,《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的提交審議更強化了人們的這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