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4月7日電 題:西藏“四世同堂”家庭的“幸福密碼”
新華社記者王學濤,、田金文
聽見門外熟悉的汽車聲,坐在院里喝茶,、曬太陽的貢珠老人趕忙迎了上去,,從外孫媳婦懷里接過才兩個月的外曾孫,憐愛地親了又親,。
今年70多歲的貢珠是拉薩市城關區(qū)納金鄉(xiāng)納金村的村民,。他出身于一個農(nóng)奴家庭,父親早亡,,母親帶著他們兄妹4人艱難生活,,十幾歲時從家中逃跑。民主改革后,,他參了軍,,1984年成為拉薩市的一名綠化工,。
“小時候吃不飽就吃地里的野菜,經(jīng)常中毒,,臉都是腫的,。”他回憶說,。
如今,,貢珠的生活早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老人和女兒一家住在一起,,5年前搬進了新居,,樓上樓下都有水沖廁所和淋浴房。退休后,,貢珠每月領3000多元的退休金,,和老伴兒散步、喝茶,、曬太陽,,日子過得舒心愜意。
吃過中午飯,,29歲的外孫媳婦達瓦卓嘎哄兒子睡覺后,,在屋里跳起了舞。剛生產(chǎn)完不久,,她想通過鍛煉盡快恢復身材。
“一兒一女,,非常滿足,。”在村委會上班的達瓦卓嘎說,,她生兩個孩子的費用幾乎全報銷,。
民主改革前,由于經(jīng)濟落后,、新生兒成活率低,、醫(yī)療條件差等因素,西藏人口增長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經(jīng)過60年的發(fā)展,,西藏人口由1959年122.8萬人,增長到2018年343.82萬人,。西藏人均預期壽命從1959年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8.2歲。
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西藏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漸增多,。記者在走訪中,,既感受到藏族百姓生活里的脈脈親情,也體會到他們對黨和國家的感激之情,。
在拉薩市城關區(qū)納金鄉(xiāng)加榮社區(qū)加央旺久家,,小院里一片歡聲笑語。旦增曲珍和她的兩個姐姐正圍坐在一起,,一邊擇菜,,一邊說笑。八旬的加央旺久和老伴兒坐在一旁微笑地看著女兒們,。
對于過去的苦難,,加央旺久不愿過多地回憶。他的爺爺,、父親都曾是領主家的奴隸,,他從小給領主放羊、伺候主人,,后逃到寺廟出家,。直到民主改革后,他才還俗成家,。
“舊社會,,有錢人的孩子才能上學。現(xiàn)在,,我們家有好幾個大學生嘞,。”老人自豪地說,,他的5個孩子都受過不同程度的教育,,在孫子輩中,已經(jīng)有4個大學生,。
如今,,二女兒拉巴曲珍、三女兒旦增曲珍的孩子們都已大學畢業(yè),,他們不僅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條件,,還努力讓長輩們安享晚年,。
在聊天過程中,,53歲的拉巴曲珍不時為大家展示她的好嗓音,還講述她在上海,、重慶,、云南、四川等地旅游的經(jīng)歷,。性格開朗的她看上去不像是一個做過5次手術的病人,?!芭畠簜兂胰ヂ糜紊⑿模@讓我心態(tài)很好,?!?/p>
旦增曲珍的女兒拉珍已經(jīng)為家族誕下第四代長女。她從西藏藏醫(yī)藥大學畢業(yè)后,,在高海拔地區(qū)那曲市安多縣灘堆鄉(xiāng)衛(wèi)生院工作了5年,。拉珍在傳承藏醫(yī)文化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到當?shù)孛撠毠詰?zhàn)中,,如今,,當?shù)孛摿素殻l(xiāng)衛(wèi)生院也蓋起了新房,。
“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28歲的拉珍說,,現(xiàn)在政策越來越好,她由于多年扎根基層,,還將享受到西藏自治區(qū)的學費補償政策,。
新華社拉薩3月25日電 題:西藏60年:科教“翻身”記 洛卓嘉措 張京品 3月初,從事西藏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與發(fā)展研究40年的劉務林研究員,,獲西藏自治區(qū)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