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題:腦中一張圖,、手里一個本——記為北京増彩延綠的“植物攝影師”
新華社記者 陳旭、魏夢佳
迎春、連翹,、梅花、山桃,、玉蘭,、丁香、櫻花……不僅僅在公園景區(qū),,在各街道小巷都能看到各種春花爭相綻放,,美不勝收,京城披上了五彩繽紛的色彩,。
過去,,北京的冬春季節(jié)景觀單一,色彩偏少,。2015年起,,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啟動了增彩延綠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形成“三季有彩,、四季常綠”的宜居景觀,,凝聚著幾代園林專家的智慧和汗水。
清明節(jié)前后正是繁忙之時,,連日來,,北京市園林科學(xué)研究院園林樹木研究所所長王茂良一直忙碌于春花品種選育、成熟母株的后代栽培等研究,。他已經(jīng)從事樹木選育15年,,由于長期在戶外工作,皮膚早已被曬成了古銅色,。
植物新品種的培育有雜交育種,、芽變選種、輻射育種等多種方法,,但對于元寶楓等高度10米以上的喬木來說,,雜交育種操作不便,選種成為主要的途徑,。
“園林人腦子里都有一張植物地圖,,身上都裝著一個植物觀察本,。”王茂良介紹,,為了找到適宜本土生長,、培育的優(yōu)良樹種,20世紀(jì)80年代起,,老一輩園林專家們總是騎著自行車在京城尋樹,,遇上好的樹種就像是“中了彩票”。
這種樸素的記錄方式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北京市園林科學(xué)研究院園林樹木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永格從業(yè)多年,,她有7本記錄筆記,詳細(xì)記錄著植物的地理位置,、株型,、顏色、花果期等特點,。與家人逛公園時,,她也總是端詳各種樹,再細(xì)細(xì)記錄,。在她的筆記本上,,關(guān)于一棵白蠟樹的記錄長達12年之久。
“我們這些人都是這樣的,,哪里看見一棵性狀特殊的樹,,就會趕緊告訴同事,然后幾個同事就會過來詳細(xì)研究,,一般每株至少需要連續(xù)觀測3年至5年,。”王永格說,。
《東南園墅》是我國第一代建筑學(xué)家童寯橫跨50年時間完成的一部英文著作,。1983年,,他在臨終之際,在病榻上親手校訂完稿,。
本報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郭舒然)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組委會22日在京宣布,,第十二屆園博會將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舉行,12月6日在南寧市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