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_99RE6在线观看国产精品_99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留学生_成人国产精品日本在线观看_丰满爆乳在线播放_免费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_欧美成 人影片 免费观看_日产中字乱码一二三_肉感饱满中年熟妇日本_午夜男女爽爽影院免费视频下载,民工把我奶头掏出来在线视频,日韩经典亚洲,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无码

中華網(wǎng)

設(shè)為書簽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軍事APP
當前位置:新聞 > 中國新聞 >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2019-05-07 10:03:00 華龍網(wǎng)-重慶日報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陳萬寶莊園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涪陵區(qū)青羊鎮(zhèn),為清代晚期涪州巨富、誥贈朝儀大夫陳萬寶及其子孫所建14處獨具特色的庭院建筑群,曾獲“能工巧匠銀樽獎”,其規(guī)模宏大、工藝考究,,堪稱川渝民居建筑典范。陳萬寶莊園周鐵軍 攝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涪陵荔枝古道遺跡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816地下核工程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涪陵烏江畫廊 楊潤渝 攝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武陵山大裂谷 楊潤渝 攝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涪陵北巖點易洞

曬文化·曬風景丨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春到榨菜之鄉(xiāng) 高建設(shè) 攝

導讀

這里是烏江門戶,、巴國故都,、中國榨菜之鄉(xiāng)。這是一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神奇之城,。

坐擁兩江畫卷,承襲千年文脈,,涪陵,,正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融合、自然與人文共輝映的蓬勃生機,。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涪陵人民認真踐行綠色發(fā)展理念,,深入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要求,,堅決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努力構(gòu)建綠色屏障,、發(fā)展綠色產(chǎn)業(yè),、建設(shè)綠色家園,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兩江福地,、神奇涪陵將煥發(fā)出新的持久魅力。

文化遺產(chǎn)篇

白鶴梁題刻的古今傳奇

人類的祖先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偉大的文明總是與河流緊密相連。每一條江,、每一條河都記錄下了人類的文明進步,。涪陵白鶴梁題刻,無疑是長江母親河一張靚麗的歷史文化名片,。

白鶴梁是長江涪陵段中一道長約1600米,、平均寬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舊時常有白鶴棲集于此,,相傳北魏爾朱真人在此跨鶴仙去而得名,。題刻始刻于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現(xiàn)存文字165段,,石魚18尾,觀音,、仕女圖共2尊,,白鶴1只。白鶴梁題刻記錄了從唐代至今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長江歷史枯水資料,,是世界上開始年代早,、延續(xù)時間長、現(xiàn)存信息最為豐富的古代枯水水文石刻,,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其刻魚為尺、設(shè)標記水的觀測方法,,在世界各大河流域中是獨一無二的,。人們通過觀察魚眼與水位線之間的距離來判斷氣候變化情況,用以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由此總結(jié)出“石魚出水兆豐年”的規(guī)律,。白鶴梁題刻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對于長江流域的內(nèi)河航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電開發(fā)等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為三峽大壩,、葛洲壩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據(jù),。

歷史上,每逢水枯石魚現(xiàn),,整個涪州城萬人空巷,,文人雅士紛至沓來,人們登臨白鶴梁,,感恩天地,、祈愿豐年,或懷古頌今,、記事抒情,,成為當?shù)靥赜械拿袼住0Q梁題刻多為名人題記,,篆,、隸、楷,、行,、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其中尤以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最為著名,,此外還有朱昂,、吳革、晁公武,、王士禎等700余名達官顯貴的題名,,其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shù)于一體,素有“水下碑林”之美譽,。

白鶴梁題刻集歷史,、科學、藝術(shù)價值于一體,,堪稱中華文化的寶庫,。1988年國務(wù)院將白鶴梁題刻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2012年兩次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單》,,2017年再次列入更新后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網(wǎng)站《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單》。

三峽工程興建時,,為了保護白鶴梁題刻這一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經(jīng)過十年漫長的論證,最終采用了中國工程院葛修潤院士的“無壓容器”保護方案,,在原址上修建“水下博物館”,。“無壓容器”的設(shè)計方案,,向世人昭示了三峽大壩不僅僅是一個物質(zhì)文明工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文明工程。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凝結(jié)著當代人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201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

白鶴梁題刻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見證,;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對新發(fā)展理念的生動詮釋,,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的范例。 文/黃德建

發(fā)現(xiàn)巴王陵

諸侯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有一群人逐水而居,,嘯聚山林,手執(zhí)柳葉型短劍,,披荊斬棘,;或廝殺于狹路,,或圍獵于山野,,這群人建立了神秘的巴國,。“巴”鼎盛時期疆域遼闊,,“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設(shè)置巴郡,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

追溯巴國興衰,,涪陵,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

《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這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直到1972年,,涪陵白濤鎮(zhèn)小田溪村民在取土燒磚時,發(fā)現(xiàn)了包括編鐘在內(nèi)的許多青銅器,,無意中驚動了一座沉睡的地宮,,進而引發(fā)了一次巴文化、巴國,、巴王陵研究熱潮,。第一次發(fā)掘,收獲頗豐,,編鐘,、錞于、銅鉦,、錯銀銅壺,、銅罍等,均非一般人群所有,,應(yīng)屬王侯的奢侈品,。透過這些樂器、宴飲器皿,,一場豪華的宮廷盛宴仿佛呈現(xiàn)在了眼前,。

又一個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的深夜,當考古隊員從泥土中將一柄青銅劍發(fā)掘出土的時候,,在場所有的人都被驚呆了: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歲月,,這柄青銅劍依然鋒利如初,散發(fā)出寒光,,仿佛在述說著當年的刀光劍影,。過去考古表明,巴人使用的柳葉劍較短小,,長度多數(shù)在30厘米以內(nèi),,而這柄劍長達58厘米,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長的一柄柳葉劍,。經(jīng)檢測,,劍身表面鍍鉻,鉻的穩(wěn)定性好,,這也是該劍保持如新的重要原因,。劍縱血槽部位刻滿了梅花狀的精美紋飾,近柄處的劍縱兩面,,刻有欄文,、船紋、虎紋,、鹿紋,、蛇紋、手心紋等符號,。該劍制作精良,,工藝非凡,不亞于“越王劍”,,其紋飾反映內(nèi)涵也遠比其它柳葉劍豐富,,使用者無疑是王侯級人物。

涪陵巴王陵遺址是迄今為止全國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巴國貴族墓地,。在目前全國已發(fā)掘的近千座巴人墓葬中,墓室面積超過20平方米的不足10座,,有隨葬玉器的不到10座,,也大多集中在涪陵巴王陵遺址。經(jīng)過1972年以來的7次發(fā)掘,,涪陵巴王陵遺址出土了一大批文物精品,,罕見于同時期的其他巴人墓葬。其出土的玉組佩,、玉具劍,、玉璜,、玉璧等僅見于此,體現(xiàn)了中原文化特有的禮儀規(guī)范和等級制度,,是巴國與中原諸國交往的重要證據(jù),,是秦到漢初對巴人采取羈縻制度的珍貴物證。14件套青銅錯金編鐘,、神鳥尊,,器型古樸,,裝飾精美,,是青銅鑄造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從一個側(cè)面佐證了《華陽國志》記述的“其先王陵墓多在枳”的真實性,。

涪陵巴王陵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消逝的巴國文明提供了實物佐證,是破解若干巴文化之謎的關(guān)鍵鑰匙,。 文/圖 黃海

荔枝古道與涪陵荔枝園

涪陵城有荔枝街道,、荔枝園社區(qū),這是遠在唐代天寶年間就留下的地名,。當年盛極一時的荔枝園,,如今已變成了城市街區(qū),涪州古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風”也成為了歷史記憶,。

據(jù)《舊唐書》《新唐書》記載,,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huán)吃新鮮荔枝的喜好,頒旨在涪州建優(yōu)質(zhì)荔枝園(古稱妃子園),,從涪陵置專驛到長安,。這條專供運輸荔枝的驛道,就是天下聞名的“荔枝古道”,。

關(guān)于楊貴妃所食荔枝究竟產(chǎn)于何地,,歷來眾說紛紜,爭論的交點在于荔枝品質(zhì)的優(yōu)劣,。其實,,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說得明白:荔枝采摘之后,一日色變,,二日香変,,三日味變,楊貴妃之所以舍遠求近,,圖的就是新鮮,。何況,涪州所產(chǎn)“玉真子”荔枝并不一定比別處的差,,據(jù)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妃子園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楊貴妃對涪州荔枝情有獨鐘,,也就不足為怪了,。

由涪州至長安,千里迢迢,。新采荔枝,,用竹筒封存,負責運送荔枝的驛使三十里一換人,,六十里一換馬,,快馬加鞭,七天七夜送達長安,。為保證速度,,驛使手執(zhí)銅鈴,“未至時先振鈴”,,躲閃不及者雖被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聞鈴而色變”。蜀道多艱險,,緊鞭急蹄,,顛坑撲谷,故而“人馬多斃于路,,百姓苦之”,。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及蘇軾的“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即是當時“荔枝驛”“荔枝道”的真實寫照。史載:“涪人懲荔枝之害,,芟夷不遺種,。”亦可見涪陵先民的家國大義,。

一條大路通長安,。荔枝古道以涪陵荔枝園為起點,經(jīng)現(xiàn)在的重慶市長壽區(qū),、墊江縣,、梁平區(qū),四川省大竹縣、達州市,、平昌縣,、萬源市、通江縣,,陜西省的鎮(zhèn)巴縣,、西鄉(xiāng)縣等10余區(qū)縣市,最后到達西安,,全程1000余公里,,是唐代最繁華的驛道。荔枝道的興起,,固然是因于封建王朝的驕奢淫逸,,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川陜間的商業(yè)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1000多年來,,一直繁盛不衰,,成為了中國西部古代交通要道。

如今,,荔枝古道已被高速、高鐵和空中航線取代,。涪陵長江沿岸遍種荔枝,,群眾以此增收致富。豐收時節(jié),,百姓“破顏”,,若東坡先生故地重游,說不定會喜形于色,,由衷地來上一段《荔枝新嘆》呢,! 文/楊愛平 圖/聶焱

816地下核工程 三線建設(shè)的豐碑

從涪陵溯烏江上行20公里,是千里烏江第一鎮(zhèn)——白濤鎮(zhèn),。白濤鎮(zhèn)烏江邊上的金子山,,峰巒疊翠,景色宜人,。山地上矗立著一根根巨型“煙囪”,,向人們暗示著某種神秘。就在這大山深處,,隱藏著一道曠世奇觀——816地下核工程,。

整座山體被掏空。大山四周有洞口19個,,道路,、導洞等130多條,軸向疊加長20多公里。洞中有樓,,樓中有洞,,洞中有河,總建筑面積達10.4萬平方米,。其主洞高達79.6米,,相當于把整個山體挖空后在里面建了一個20多層的高樓。如果將所有挖出的石渣筑成一米見方的石墻,,可長達1500公里,。這就是目前已解密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名副其實的“地下長城”,。

時間回溯到1966年,,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訛詐,國家決定,,在西南地區(qū)建設(shè)自主設(shè)計的地下核工廠,,代號“816工程”。

1966年11月,,為響應(yīng)國家“三線建設(shè)”的號召,,一支神秘的部隊開進了涪陵白濤鎮(zhèn)大山深處。從此,,白濤的地名從地圖上消失,,通信地址變成了“重慶市4513信箱”;所有進廠人員嚴格保密:“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湖南兄弟倆,,在這里工作三四年都互不知道,,直到一天在白濤街頭意外碰面,相擁而泣,。

承擔工程建設(shè)任務(wù)的是中央軍委直屬加強師54師,。簡陋的營房,夏如火爐,,冬似冰窟,;掘進的洞體,“五塊石頭夾一塊肉”(即:作業(yè)面上下左右及前方都是巖石),。施工現(xiàn)場,,光線昏暗,人歇機器不歇,,24小時晝夜施工,,鉆機轟鳴,煙塵彌漫。長達八至十個小時一個班下來,,有的戰(zhàn)士還沒走出山洞,,就累得靠著洞壁睡著了;有的勞累過度,,倒在地上就昏厥過去,。工程先后投入6萬多人,用了8年時間,,創(chuàng)造了驚世駭俗的人間奇跡,。

歷時9年的安裝工程,這里云集了中國最優(yōu)秀的工程師和來自清華等名牌大學的頂尖大學生,。8層核反應(yīng)堆“鍋底”,,直徑約20多米,深5米,,曾布有2001根核反應(yīng)工藝管,。9層主控制室,安放了當時國內(nèi)最先進的計算機機體,。

1984年,,建筑工程完成85%,安裝工程完成65%,,整個工程建設(shè)接近尾聲,,這個為和平而建的巨大工程又因為和平而停止建設(shè)。2002年,,洞體解密,816地下核工程終于撩開神秘面紗,。2010年,,首次作為景點向游客部分開放。2018年,,入選中國工業(yè)遺產(chǎn)保護名錄,。

816地下核工程,中國三線建設(shè)的豐碑,。在文旅融合發(fā)展的今天,,作為曾經(jīng)的核工廠實體,成為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旅游資源,。隨著景區(qū)的持續(xù)升級打造,,816地下核工程,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 文/張正武 圖/高建設(shè)

歷史人物篇

程頤點易與涪陵學派的興起

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歲尾,,山寒水瘦,江風凜冽。一艘大船停泊涪州官碼頭,。在棄舟登岸的人流中,,有兩差役緊跟一位風骨嶙峋的老人,向州署衙門走去,。他們從洛陽出發(fā)來涪州,,風塵仆仆顛簸了一個多月,終于到達這座陌生的江城,。

這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就是曾任朝廷經(jīng)筵講官(給皇上講課的老師)、官至崇政殿說書的大儒程頤,。官差將這位戴罪之身的老人交給涪州地方官監(jiān)管,,即返回復命。史稱程頤因朝廷黨爭受人攻訐,,被“削籍竄涪州”,。“削籍”即革職罷官,;“竄涪州”即流放涪州,。

程頤落難涪州,幸好有門生涪州人譙定陪伴左右,。即尋得北巖普凈院,,并在砂巖上開鑿“點易洞”,在此授徒講學,,潛心注《易》,。公元1098年,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的黃庭堅到此拜訪程頤,,為其講學處題名“鉤深堂”。涪陵神奇的山水,、尚文重教的民風,,不僅洗卻了程頤胸中的郁悶,而且讓他智慧火花爆發(fā),,文思泉涌,。謫居三年,他不僅完成了理學代表作《伊川程氏易傳》的寫作,,還培養(yǎng)了大批理學傳人,,為涪陵學派奠定了堅實根基。

據(jù)《宋史》《宋元學案》《四庫全書》等載,,宋代理學有七大派系,,即洛中本系,、劍南系、永嘉系,、藍田系,、湖南系、吳中系,、涪陵系,。其中涪陵系的骨干學者有譙定、劉勉之,、胡憲,、張浚、尹焞,、馮時行,、度正、陽枋,、陽岊,、張栻、呂祖謙等,。單是譙氏門人和再傳弟子就有兩百多人,。涪陵學派興盛了兩百余年。

程朱理學是中國十一世紀出現(xiàn)的哲學高峰,,影響了中國近九百年,。當年程頤的人生苦旅,為涪陵留下了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使這座歷史之城,、文化之城、思想之城青春煥發(fā),、蓬勃向上,。 文/李世權(quán)

張載:涪陵走出去的北宋大儒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粴v代知識分子奉為至理名言。這段名言就是著名的“橫渠四句”,,它的作者就是宋代從涪陵走出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載,。

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今開封)。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年僅3歲的張載隨出任涪州知州的父親張迪來到涪陵,。史載,張迪“立身端潔,,多善政”,,去世后“配享崇圣祠”,堪稱士林楷模,。張載自幼受家庭家風家教的熏陶,,天資聰明、莊重好學,,十歲時,,離家求學,表現(xiàn)出“志氣不群,,知虛奉父命”的品格,。張載在涪陵生活了12年,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涪陵的山川風物和歷史文化,,對其成長及其學術(shù)思想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張載十五歲時,,父親張迪病逝于知州任上,。張載和弟弟張戩與母親一道離開涪陵,送張迪靈柩回開封安葬,。在行至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時,,因路資不足和前方戰(zhàn)亂而留住大振村,并將父親就地埋葬,。之后,,張載除兩次被召晉、三歷外仕外,,都僑居橫渠或求學,、或著書、或講學,,故號“橫渠”,,世稱“橫渠先生”。

張載雖終身清貧,,但著述豐富,,主要有《崇文集》《正蒙》《橫渠易說》《經(jīng)學理窟》《張子語錄》等。其創(chuàng)立的思想學說即“關(guān)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朱熹的“閩學”并稱宋代四大學派;與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五人,,被尊為“北宋五子”,。張載去世后,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成為讀書人的座右銘,。

張載是“北宋五子”中在涪陵時間最長、與涪陵關(guān)系最緊密的一位,。其學說備受“二程”稱道,,程頤專門向門徒尹焞講授最有影響的《西銘》。程頤離開涪陵三十多年后,,尹焞輾轉(zhuǎn)來涪講學,,設(shè)“六有齋”,即取自張載“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yǎng),、瞬有存”的名言。

張載的學術(shù)觀點與教育思想,,通過程頤及尹焞等在涪傳播并融入到涪陵思想文化中,,從而厚植了涪陵的思想之樹、文化之樹和教育之樹,! 文/王小波

門生嘉慶主周煌老先生

涪陵青山綠水,、鐘靈毓秀,千百年來人文蔚起,、俊賢輩出。而“門生嘉慶主,,周煌老先生”,,則是涪陵民間有口皆碑的榮耀,。

周煌(1714年~1785年),字景垣,,號緒楚,,別號海山,是土生土長的涪陵人,。他出生在一個家學淵厚的官宦世家,,自幼聰慧,年14完成舉子業(yè),,吟詩作文常語驚四座,。之后隨父負笈荊楚,潛心攻讀,,21歲中舉,,22歲成進士,入翰林院,,授職編修,。41歲升任侍講學士,以副使出使琉球冊封中山王,,撰《琉球國志略》,。之后深得乾隆信任,一路擢升,。由侍講學士到內(nèi)閣學士,,由刑部、禮部侍郎到工部,、兵部尚書,,左都御史,提督江西,、浙江學政,,入值上書房,拜皇子總師傅,,任《四庫全書》總閱,,賜紫荊城騎馬,贈《中樞耆望》匾額,。去世后贈太子太傅,,謚“文恭”,諭祭厚葬,,崇祀鄉(xiāng)賢祠,。

周煌身材偉岸,氣宇軒昂,,儀表不凡,,被乾隆親自考核選中,,為代表國家朝廷形象的上佳人選出使琉球。周煌不辱使命,,在海上遭遇颱颶,,檣傾楫摧,傾覆在即之際,,沉穩(wěn)應(yīng)對,,指揮若定,借助“神跡”,,成功脫險,,終得圓滿完成冊封任務(wù),載譽而歸,。周煌駐琉期間悉心考察該國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建制沿革以及海路交通,,所撰《琉球國志略》得乾隆高度贊賞并命武英殿精印珍藏,,遂成為珍貴歷史文獻。今天,,在紛紜復雜的國際關(guān)系中,,這部專著更是顯出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周煌為人正直,,勤勉,,學養(yǎng)深厚。名臣劉墉,、王杰,、彭元瑞為其門生,紀曉嵐為其摯友和后任,,雖與和珅同列卻不同流合污,。周煌和乾嘉皇帝父子的感情十分深厚。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71歲的周煌因病辭官離京,,乾隆皇帝念他功勛卓著,決定用半副鑾駕和一套宮廷禮樂送其還鄉(xiāng),。這支來自宮廷的御用禮樂,,被涪陵人稱為御鑼,從此便開始在涪陵流行,,今天,,被列入重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周煌工詩擅書,著述豐贍,。除《琉球國志略》外,,還有《應(yīng)制集》《海東集》《豫章集》《蜀道吟》《海山存稿》等文集留世。

周煌熱愛家鄉(xiāng)涪陵,。盡管大半生時間生活在京城或外地,但他所有題寫的落款都是“涪陵周煌”四字,,其自豪之情躍然紙上,。周煌也是涪陵人的驕傲,民間流傳著大量關(guān)于周煌的故事和傳說,。 文/周迪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涪陵區(qū)委宣傳部提供

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報道:

    關(guān)閉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