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5月21日電? 題:“忠孝仁厚,求知勵志”——一位普通農民的家訓
新華社記者 孟含琪
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有一戶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主人叫康永庫。這位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老人,,用樸實的信念,、無私的付出,讓9個子女通過求學走出山溝,,走上正道,。
老人2018年故去,但家風仍在傳承,。
“寧可少吃一口好的,,絕不在教育上打折扣”
1920年,康永庫出生,。貧窮加上戰(zhàn)亂,,康永庫只讀過3年小學,就跟隨父母務農,。喜歡讀書的他一直深感遺憾,。自己有了子女后,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孩子學知識,,再窮不能窮教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于一個有9個子女的農民家庭而言,,生活都捉襟見肘,更何況上學讀書。村里其他人家孩子很早就輟學回家干活了,,但康永庫決定,,寧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讓所有孩子讀書,。
大兒子康學耕看家里條件不好,,升初中考試成績不理想,決意放棄學業(yè)找工作,,遭到康永庫堅決反對,。他用一整天時間給大兒子做了一套簡易桌凳,把他送回到學校重讀,。
“那時很少有家長過問孩子成績,,可對我的學業(yè),父親比我自己都上心,?!焙髞恚祵W耕考上了吉林農業(yè)大學,,成為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
每到春節(jié)前,康永庫先把學費湊齊,,余下的錢才買年貨,。有一年,家里只剩下4元錢過年,,餃子和肉都沒吃上,。“爸媽寧可少吃一口好的,,絕不在教育上打折扣,。”小兒子康秀德說,。曾經(jīng),,康永庫去縣城集市換來10多元錢,給孩子交學費,,他舍不得吃頓熱飯,,掏出從家里帶的凍硬了的玉米面干糧充饑。
在康永庫的教育下,,子女們分別成為空軍維修技師,、大學教授、中學校長,、企業(yè)管理人員等,。重教之風在這個家庭傳承,不少孫子輩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令百事公司沒想到的是,關于印度農民的這場訴訟激起了印度社會對美國大品牌“商業(yè)霸權”行為的憤怒,。印度多個農業(yè)協(xié)會和社會權益組織呼吁印度政府介入此事并對百事“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