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5日電 題:大山園丁的堅守——記貴州黔西縣鄉(xiāng)村教師楊紹書
新華社記者李凡,、潘德鑫
40余載,,只為村里父老鄉(xiāng)親的一句囑托,,他將青春芳華獻給了山里的娃娃,。
4萬余公里的崎嶇山路上,,他用肩背,、用手抱,風里雨里護送
著孩子們的絕壁求學路,。
課堂上是老師,,放學后是“家長”……楊紹書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在三尺講臺上用漢語、苗語教書育人,為的就是讓苗寨娃娃識字讀書、走出貧困的大山,。他就像懸崖上生命力頑強的繅絲花,堅韌,、耐苦,,在風雨中卻依然美麗地綻放。
一句承諾:扎根“一個老師的學?!?/font>
新學期,,記者來到貴州省黔西縣第十小學,見到了58歲的楊紹書,他個子不高,,身著褐色西裝,,臉上時常洋溢著暖暖的笑,。
“孩子們穿上了新校服,、有了新朋友,,學校有了智能教學設備,開學還建了新的足球場……”老楊感慨地說,,從大山里來到新學校教書一年了,,但時常覺得這就像做夢一樣,,“以前想都不敢想能有這么好的校園環(huán)境,?!?/p>
楊紹書從小生活在黔西縣瓦房村哈沖苗寨,,這座僅十幾戶人家的寨子隱藏在烏江上游支流六沖河岸邊的一處懸崖上,。上有高聳的絕壁,、下有奔流的河水,,天然的地理屏障仿佛讓這里與世隔絕,。
老楊的家修在寨子最高處,,是上世紀70年代搭建的一棟土墻房。“娃娃們一年四季只有一兩雙鞋,,經常挨餓受凍,,當時家家戶戶都這樣,?!崩蠗钫f,,他是村里唯一讀過初中的“文化人”,,后來也因貧窮而輟學,。
正當他為生計發(fā)愁時,,1977年,,當時的公社書記彭正祥找到他說,,寨子里的娃娃到了讀書年齡不會說漢語,外出上學也很困難,,希望他能留下來當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