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0月5日電(記者趙洪南)由清代乾隆皇帝修建的沈陽故宮太廟于5日舉行修繕工程竣工儀式,,并向公眾開放“清代皇帝的首座家廟”展。
在沈陽故宮大清門東側(cè),,有一處紅墻黃瓦的獨立院落,,它既位于皇宮范圍之內(nèi),又不是皇帝后妃們居住的地方,這里就是1781年建成的盛京太廟,。
“太廟”即皇帝奉祀祖先的祭祀場所,。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來到沈陽時,,覺得應(yīng)該恢復(fù)盛京太廟,,以使這座清朝開國都城的建筑制度更加完備,于是便下令把大清門東側(cè)原有的一座道教觀宇三官廟移到別處另建,,而在這里修建了這座太廟。盛京太廟建成后,,凡是來到沈陽的皇帝,,在進入故宮之前,都要先到廟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寶,、玉冊前上香行禮,,所以這處建筑盡管面積不大,地位卻高于故宮內(nèi)任何一處,,是平常的“廟”所不能比擬的,。
沈陽故宮太廟建筑群修繕工程是國家文物局批復(fù)的重點工程,同時也是遼寧省首項文物保護公共示范工程,。在太廟建筑群修繕期間,,沈陽故宮按照修繕工期進度,每到古建修繕重要工藝階段和時間節(jié)點,,就組織招募一批公眾觀摩體驗者走進修繕工地進行現(xiàn)場觀摩和體驗活動,。在修繕工期的6個月中,共組織4批,、80名觀摩體驗者分別觀摩和體驗了“披麻”“做口線”“挑脊”,、刮血料膩子油飾、椽飛頭油飾彩畫,、瓦面,、墁地等古建筑修繕工藝,受到公眾歡迎和好評,。
沈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展示沈陽故宮太廟建筑群修繕工程的原工藝、原做法,,使社會公眾深入了解,、認識古建筑修復(fù)的傳統(tǒng)工藝,不僅有利于提升公眾的古建筑知識水平和民族自豪感,,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的質(zhì)量水平,。
“清代皇帝的首座家廟”展也于當(dāng)日開展。展覽依據(jù)太廟初建和遷建兩個時期的使用情況,,在尊重史實基礎(chǔ)上,,結(jié)合正殿和配殿的建筑格局,,在正殿做復(fù)原陳列,東西配殿用來介紹太廟歷史和使用情況,,采用復(fù)原,、影像、展板等多種形式,,向觀眾講述太廟歷史及相關(guān)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