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題:與祖國同行 與科學共進——中科院70年書寫科技創(chuàng)新輝煌篇章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
這是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華羅庚,、錢學森、童第周……
這是一項項載入史冊的成就:“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璀璨的名字和成就,與一個機構緊密相連——中國科學院,。成立70年來,,中科院以創(chuàng)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為使命,,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重大創(chuàng)新貢獻,。
奮進:一支戰(zhàn)略科技力量
新中國成立一個月后,,1949年11月1日,中科院正式成立,。
在接收原北平研究院,、原中央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機構的基礎上,中科院很快調整組建了第一批研究機構,。牽頭人都是國內該領域的“執(zhí)牛耳者”,。例如,近代物理所首任所長吳有訓,,曾是錢三強,、楊振寧、李政道等人的老師,。
新生的共和國,,對這一“全國科學研究的中心”寄予厚望,希望其成為領導全國提高科學水平,、培養(yǎng)新生力量的火車頭,。中科院也不負眾望,陸續(xù)涌現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成果,。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20世紀60年代,中科院調動了全院一半以上科研人員參與科研攻關,,為“兩彈一星”研制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多復變函數論、高溫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物理、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科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3項,,占全國59%。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5項,,占全國71%。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從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獲得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瞄準受控核聚變的“人造太陽”,,從“渤海糧倉”節(jié)水增糧到建立國家“碳收支”評估體系、建設戰(zhàn)略生物資源“國家寶庫”,,70年來,,中科院持續(xù)致力于實現基礎研究的累積性發(fā)展和突破性進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搶占國際科技競爭戰(zhàn)略制高點,,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科技輻射帶動作用,。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匯報會”上,,大批“典型科研成果”揭曉,。其中,在實驗室花一周時間就能培育鉆石的技術,,備受關注,。
新華社青島9月4日電(記者李紫恒)褐潮是會對水產養(yǎng)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重大破壞的有害藻華,,但其成因一直沒有統(tǒng)一答案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湯定元今天上午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6月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獲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