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豆雁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qū)上空飛翔。新華社記者 張宇琪攝
進入北大港濕地,,鷗鷺齊飛,、百鳥云集。在濕地巡護的姚慶峰拿出望遠鏡,,調(diào)好角度,,遠處的湖面中一群東方白鸛或單腳站立,或在冰面嬉戲,,一舉一動清晰可見,。“今年來濕地落腳的東方白鸛真不少,!”姚慶峰興奮地說,。
自從2012年進入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成為一名野生鳥類保護員后,對鳥類進行巡護和監(jiān)測成了姚慶峰每日的工作,。
“一方面是要觀察鳥的種群,、數(shù)量、生活習性并進行記錄,,另一方面也要對鳥類的疫源疫病進行監(jiān)測和防護,。”姚慶峰說,。
7年時間里,,從分不清楚大雁和野鴨的區(qū)別,到對各種鳥類的個體特點,、生活習性、棲息地了如指掌,,成為濕地小有名氣的“鳥類專家”,,姚慶峰費了不少功夫。
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qū),,野生鳥類保護員姚慶峰(左)和同事一起對鳥類進行監(jiān)測,。新華社記者 張宇琪攝
“有黑色飛羽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它們是涉禽,,一般生活在湖心島或者淺灘,,近年來北大港濕地東方白鸛的數(shù)量逐年增加,,從2015年的1100多只到現(xiàn)在1300多只;旁邊那群全身白色羽毛的是天鵝,,它們是游禽,;蘆葦那邊一直叫的是大雁……”姚慶峰對各種鳥類如數(shù)家珍。
“只有對各種鳥類的特點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進行更好地觀測和保護,。”姚慶峰說,,他會在業(yè)余時間查閱各種鳥類圖鑒,,參加專業(yè)知識培訓班,了解鳥類生活習性,,并依靠長期巡護觀察,,積累了大量的專業(yè)知識。
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qū),,一群鳥兒從蘆葦蕩中飛起,。新華社記者 張宇琪攝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鳥類,姚慶峰將自己多年的積累整理成一本《北大港濕地常見野生鳥類圖志》,,詳細記錄了北大港濕地的地理位置,、候鳥遷徙路線,并按保護等級介紹了常見的60多種鳥類的生活習性及圖片,。
保護鳥類是個細致活兒,。姚慶峰介紹,有的鳥喜歡深水,,有的喜歡淺灘,,有的在蘆葦蕩里筑巢,有的在樹上筑巢,,濕地工作人員會根據(jù)鳥類的不同喜好調(diào)整濕地環(huán)境,。
作為亞洲東部候鳥南北遷徙中的重要驛站,每年到北大港濕地停歇和棲息的鳥類有上百萬只,。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修復力度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旅鳥選擇留在這里過冬,給鳥類保護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
有一年冬天,,幾只東方白鸛留在濕地沒有飛走,但水面已全部結冰,,東方白鸛無法覓食,。姚慶峰和同事到市場上買來泥鰍投喂,還在光照好、背風的冰面,,人工鑿出一個個冰洞,,方便東方白鸛覓食。
濕地里還聚集了大量素食鳥類,,冬季食物減少,,工作人員時常會在這些鳥類出沒的地帶撒放玉米等谷物。
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qū),,野生鳥類保護員姚慶峰(右一)和同事一起對鳥類進行巡護,。新華社記者 張宇琪攝
近年來,濕地增加了安保協(xié)勤人員,,加大巡護力度,,去年冬天以來,會同公安等部門開展聯(lián)合執(zhí)法364次,,重點區(qū)域實施24小時晝夜巡護,。姚慶峰和同事還經(jīng)常深入居民聚集區(qū)進行科普宣傳,通俗易懂地講解濕地的重要性,,增強居民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隨著宣傳工作的深入,志愿者和附近居民也自覺加入鳥類保護工作,,當?shù)刂饾u形成了“政府+民間”的濕地鳥類保護機制,。
去年隆冬季節(jié),一只黑天鵝跌落在濕地外圍的水塘中,,接到附近村民的電話后,,濕地工作人員李錦龍立即趕往現(xiàn)場救助。
“當時水面已經(jīng)結了一層薄冰,,人踩上去冰就碎了,,但黑天鵝體力不支不能飛到岸邊,只能穿上水褲趟水,,將黑天鵝從水塘中救上來,。”李錦龍回憶說,,“顧不上考慮那么多,,不能看著黑天鵝在眼前卻不管它?!?/p>
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qū),,野生鳥類保護員在鳥類出沒的地帶撒放玉米等谷物。新華社記者 張宇琪攝
對濕地環(huán)境不遺余力地保護,,讓這里成了鳥類家園。這片總面積3萬多公頃的濕地上,鳥類已由2017年的249種增加到目前的276種,,野生動物種群數(shù)量增長了11%,。
“只有融入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大自然才能向人們展示她最美麗的一面,,人們才能感受到這些鳥類的魅力?!币c峰說,。
在新疆昌吉州境內(nèi)的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繼去年首次拍到世界瀕危物種侏鸕鶿后,,今年又發(fā)現(xiàn)成群侏鸕鶿來這里安家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