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25日電(記者何偉 趙曼君)駐村第一書記黃劼一進村,,幾個三五歲的孩子迎面跑來,大喊“黃書記爺爺,!”憶及與廣西百色市田東縣印茶鎮(zhèn)龍貴村群眾共處的點滴細節(jié),,黃劼說,一種宛若親情的幸福感涌上心頭,。
201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直屬機關文聯(lián)秘書長黃劼主動請纓到龍貴村擔任第一書記,獲知村里一些孩子小小年紀就輟學在家或外出打工,,他驚詫不已,。
龍貴村位于桂西一處山坳,是田東縣“十三五”貧困村,。從村中心望向四周,,除了山還是山。一條新近硬化的道路串起6個自然屯,,幾乎每個屯都有輟學孩子,,其中2人與父母一起外出打工,4人自己外出,,列入了全縣輟學生名單,。校方和村干部多次家訪,勸返效果不大,;打電話勸返時,,對方常以“不明白、不知道”為由婉拒,。
通往龍貴村的路有三個高落差,、夾角形似刀尖的急彎。沿著“刀尖”下至最低處,,便是龍外屯,。當?shù)厝苏f,,多數(shù)情況下,坐車到不了這里,,連司機都要步行,。黃劼到任時,這條道路的硬化施工正在收尾,,隨后他發(fā)現(xiàn),,從龍外屯坐摩托車到學校通常不要半小時。家長無須交學費,,還能拿一筆教育補貼,。他納悶,為什么還有孩子不上學,?
黃劼實地走訪后發(fā)現(xiàn),,買生活用品、每周往返學校的車費等開銷仍是少數(shù)村民的負擔,。有的孩子跟不上課堂進度,,久而久之便不愿踏進校門。更深層原因是思想觀念,,有的人認為書讀多了沒什么用,,還不如早點打工減輕家里負擔。
龍外屯一名14歲的譚姓女孩本該念初一,,卻隨家人到廣東打了3個月的工,。“我問她,,你這么小,,哪個工廠敢用你啊,?她說,,一家人做串工藝品珠子的活兒,按件計費,,媽媽帶回出租屋做,,兩個姐姐也做,沒覺得有什么,?!?/p>
女孩的說法令黃劼久久難忘,。他深切體會到“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內涵,。為了徹底扭轉輟學情況,他本著“一個也不能少”的想法,,挨家挨戶摸底,,講解教育優(yōu)惠政策,,為此翻遍村里的山,險隘處只能手腳并用,,“有時候找學生,,跑到家里沒找著,就到山上找,、到田里找,。”
在努力抓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黃劼把艱難的入戶勸返工作看作“走親戚”,。他說,當?shù)乩先瞬惶胀ㄔ?,僅憑一兩次入戶熱絡不起來,,“不管白天黑夜、晴天雨天,,我只要有空,,就到輟學孩子家里走走,陪他們坐坐,,聊聊家常,,感情就融洽了,其余工作便好做,?!苯淈S劼一次次努力,那名14歲女孩重返課堂,。
龍貴村不少房子建在陡峭的石坡上,。平日出門,第一件事就是“下山”,。為了到輟學孩子家“走親戚”,,“記不清黃書記摔了多少次跤,有一次右手摔傷,,3個月都提不了重物,。”村黨支部書記韋文漢說,。在龍貴村,,一個貧困戶的孩子長期不上學,黃劼與他面談10多次,,思想上做通了,,還幫著聯(lián)系學校,男孩終于重回課堂,。
在駐村工作隊員,、村干部持續(xù)努力下,,6名輟學孩子一一返校。
“親戚是越走越親,,和群眾的關系也要多走才融洽,。”黃劼說,。農忙時節(jié),,他白天和村民一起割稻子,晚上入戶宣傳以獎代補,、就業(yè)獎補,、小額貸款、雨露計劃等政策,。每到此時,,身后便跟著一群喊“黃書記爺爺”的小孩,爭相替他敲門,,膽大的拉著他的衣角說“去我爺爺家”“去我外婆家”,。
2018年,龍貴村獲得百色市“治理有效紅旗村”稱號,。
如今由于身體原因,,黃劼已結束駐村工作,但仍掛念著村里這幫“親戚”?,F(xiàn)任駐村干部,、村支書碰到工作困難時常和他通話,有村民特地到南寧“走親戚”,。黃劼告訴他們:“隨時來,!”
索馬里正經歷25年來最嚴重蝗災——蝗蟲席卷了草場,、農田,當?shù)剞r民求助國際社會,,稱全家已快吃不上飯,;作為應對,也有人把害蟲變?yōu)槊牢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