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25日電(記者郭軼凡、林凡詩)大年初一,,侗家阿姐陽先群起個大早,盤起頭發(fā),,戴上銀飾,,穿上侗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盛裝。
“去年我家脫貧了,,沒想到是它幫了大忙,。”陽先群指著身上精美的侗繡圖案說,。
陽先群住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zhèn)唐朝村,,村子坐落于廣西、貴州兩省區(qū)交界的高山上,,平均海拔超過600米,,一度因地理位置偏遠飽受貧困困擾。一直以來,,唐朝村村民以種茶為主,,唐朝村婦女主任吳海相說,過了茶葉價格較高的春天,,夏天采茶一天的收入僅有幾十元,。
陽先群家里4個孩子都在上學,丈夫身體不好,。曾經,,這個大家庭的日子只能靠丈夫打零工和采摘茶葉支撐,日子一度窘迫,。陽先群說,,做夢都沒想到,侗族女子世世代代都會的手藝,,能為生活帶來巨大改善,。
侗族古老手工藝侗繡圖案精美、色彩斑斕,,由侗家繡娘手工施針繡成,,一直用作侗族婦女背帶、衣服,、肚兜等服飾的裝飾,。侗繡圖案來源于繡娘們生活靈感,她們不需要畫草稿,,只靠在腦海中想象就能徒手剪出生動的圖案,。侗家姑娘自小就跟母親學習刺繡,這門手藝在侗鄉(xiāng)世代傳承,。勤勞智慧的侗族繡娘們在刺繡中不斷改進,,用亮麗的繡線代替普通的棉紗線,,繡出的圖案色彩比以往更為艷麗??梢恢币詠?,這個好手藝被封閉在偏遠村寨中。
“扶貧還得靠產業(yè),?!碧瞥羼v村第一書記朱振了解到侗繡這門技藝后,積極牽線搭橋,,為刺繡作品找銷路,。
“這小小的刺繡能有什么發(fā)展?”剛開始,,大家將信將疑,,朱振發(fā)動吳海相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2019年8月,,唐朝村建起“侗娘手工坊”,,引導一批留守婦女抱團發(fā)展手工刺繡,招攬和承接刺繡訂單,。不久,第一批訂單制作完成,,帶來一筆不菲收入,。看到首批加入刺繡坊的繡娘們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婦女加入進來,。如今,唐朝村大多數(shù)留守婦女都參與到刺繡產品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