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加油,!早點回來,!”1月26日起,,一位7歲男孩每天都會把這樣一句話送給他的父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副主任醫(yī)師潘純。
1月25日下午,,江蘇省衛(wèi)生健康委收到上級指令,,江蘇馳援湖北醫(yī)療隊當晚出發(fā)。接到指令的首批147名醫(yī)護人員隨即背上行囊和裝備,,奔赴抗擊疫情一線,,潘純就在這支隊伍里。
1月28日晚,,潘純在武漢金銀潭醫(yī)院結束一天的救治工作后,,在返回住所的路上接受了記者的電話采訪。他說:“重癥醫(yī)生,,就是到最危險的地方去,!”盡管聲音中難掩疲憊,但卻擲地有聲,。
戰(zhàn)疫情,召必回
時間回到1月24日,,大年三十,,潘純接到通知,要做好馳援武漢參加抗擊戰(zhàn)“疫”的準備,。他沒有半點猶豫,,家里人也都非常支持,“去吧,,兒子,,這是你的職責,早日歸來,!”潘純父親拍拍他的肩膀說道,。
疫情就是命令。潘純火速從江蘇徐州老家趕回南京,,乘高鐵奔赴戰(zhàn)“疫”第一線,。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經(jīng)過必要的培訓,,潘純就進隔離病房工作了,。他面對的是武漢金銀潭醫(yī)院五樓病區(qū)的重癥患者。
早上8點不到,,潘純就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查房、操作,、寫醫(yī)囑……每進一次隔離病房,,他必須從里到外,,做好全方位的保護措施。身上的隔離衣穿一層再添一層,,還要戴兩層手套,,口罩、帽子,、防護面罩,、鞋套等“全副武裝”。如果在隔離病房進行操作,,還要再加一層隔離衣,、手套。
潘純管的病人中,,有3個病人要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5個病人帶著有創(chuàng)呼吸機。穿著這包裹嚴密的隔離衣給患者翻身,,工作量比平時大很多,。“5個病人每人都需要翻身,,早上翻過來下午再翻回來,,這樣算下來一天就要翻10次。每次給病人翻身都需要5個醫(yī)生一起,,遇到八,、九十公斤的病人,更是費勁,?!迸思冋f。
潘純與外面的醫(yī)生隔著玻璃交流重癥患者最新檢驗結果。新華網(wǎng)發(fā)(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供圖)
這樣穿著隔離衣一進去就要大半天的時間,?!拔医裉焐衔缭诟綦x病房待了2、3個小時,,下午又進去忙了3個小時左右,。每次出來,都是汗水濕透衣背,?!迸思冋f:“幸虧現(xiàn)在是冬天,如果是夏天穿著隔離衣待這么長時間,,估計出來就成落湯雞了,?!?/p>
“超長待機”,滿血工作
在隔離病房查看病人情況后,,潘純還要處理醫(yī)囑,,與同事討論疑難復雜患者的救治。這幾天,,他都是這樣從早到晚連軸轉,。潘純所在的病區(qū)有13位醫(yī)生和19位護士,每個人都在“超長待機”式工作,。
晚上從病區(qū)回到住地,,潘純的工作還沒有結束。他還要通過微信群,,詢問每一位患者情況,,指導救治,遇到緊急情況,,便要立即回到患者病床前治療,。從接到任務的那刻起,潘純就好了準備:到了前線,,就處于24小時“作戰(zhàn)”狀態(tài),,竭盡全力救治每一位病人。
“重癥醫(yī)生,,就是到最危險的地方去”
潘純面對的都是重癥患者,經(jīng)常與感染源零距離接觸,。他是否有過恐慌,?他很肯定地回答記者:“沒有!從來都沒有,!重癥醫(yī)生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關口,,就是要到最危險的地方去?!?/p>
潘純說,,中大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是全國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國家級重癥醫(yī)學醫(yī)療質(zhì)量控制中心,,近年來他先后參加過甲流,、H7N9禽流感等感染性疾病患者救治工作。再次穿上隔離衣面對患者,,他堅信,,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抗“疫”阻擊戰(zhàn),。
晚上回到住地,,潘純還會跟妻子,、父親報個平安。雖然7歲的兒子還不太懂爸爸干了怎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但是總是給爸爸打氣鼓勁:“爸爸,,加油!早點回來,!”聽到這句話,,潘純更增添了前進的動力……(蔡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