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怒波:詩歌和詩人們的一次洗禮
2020年初春的中國,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全民戰(zhàn)“役”全國的詩人們落筆哭春,,向那些抵擋在死亡前線的白衣天使們致敬,,歌頌英雄們的高尚心靈。
短短的日子里,中國詩歌學會收到近2000封郵件,,4000首詩歌作品,。《有的人活著》這首詩,,一經(jīng)推出,,已有122萬人閱讀分享。
首師大附小五年級的學生魏逸航在他的詩句中堅信“逆行者,,一定贏!”當他向著遙遠的武漢輕呼“我們不管你是天使還是戰(zhàn)士,,/請接受我/一個少先隊員的敬禮!”時,我們的雙眼怎能不濕潤呢?
浙江詩人汪嘯波寫了一首哭泣的詩,,在詩中,,他悲痛地傾訴:“在這個寒冷的元宵夜/我為一位陌生人哭泣/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偉人/他只是一個平凡的醫(yī)生?!边@是一首詩的挽聯(lián),,清白、純潔,。發(fā)自心底的哭泣,,是對生命崇高的審美。
“此刻,,詩是該掩面一哭?還是沖天一怒?我假若還有些許風骨,,就該凜然登高一呼!”詩人李松濤在大悲之中,以血性的詩句仰天發(fā)問,,表達了詩人對于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的反思,。在新時代,詩人依然是手無縛雞之力,。但如果心懷大愛,,手中就握著一支如椽大筆。在筆尖直抵人的靈魂深處時,,一句句普通的詩句直接描繪出民族的風骨,、時代的脊梁。
“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里了么?/死?不,,不,,我還活著——/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這句鋼筋鐵骨的詩,,是艾青先生創(chuàng)作于1937年的《煤的對話》的結尾,。我們重讀它時,怎能不為一個民族的戰(zhàn)士在民族的災難時刻決心以生命之火去爭取自由和光明吶喊而動容呢?
在中華民族的詩歌史上,,永遠璀璨而神圣的那些詩人們都是時代的在場者,。李杜精神的傳承,,就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傳承。今天,,大眾之所以對當下的詩歌寫作者有詬病,,就是因為許多詩人從中國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課堂上逃學了。結果,,以日常生活審美化為榮,,在一個嶄新的時代整天哭哭啼啼,自艾自怨,,自暴自棄,,撒嬌耍橫。所以,,面對重大歷史課題和事件,,如果失去了審美能力,寫詩就是無效的,。
我們深知,,新冠病毒是無法用詩句殺死消滅的,但詩句可以歌頌面對災難的勇者,,批判懦夫,。讓人們的靈魂顫抖,讓哭泣的悲痛堅強,,讓人們于虛無之中看到希望,。
所以,艾青先生說,,“問題不在于你寫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寫,,在你怎樣看世界,。在你以怎樣的角度去看世界,在你以怎樣的姿態(tài)去擁抱世界……”
央視網(wǎng)消息 (焦點訪談):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jīng)濟社會造成的沖擊,,當前,就是要在一手抓疫情防控的同時,,還要一手抓分區(qū)分級精準復工復產(chǎn)
原標題:楊凌:黨建引領群防群控戰(zhàn)疫情楊凌實現(xiàn)社區(qū)防疫工作黨組織全覆蓋。本報記者程剛攝庚子年伊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在全省上下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