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6月13日電(記者王春雨 楊喆)“在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有勤勞勇敢的赫哲人。而我站在高高的街津山上,,向著東方,,迎著太陽,高唱伊瑪堪,?!痹诤邶埥⊥薪纸蚩诤照茏遴l(xiāng)的蓮花河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吳寶臣穿著傳統民族服飾,,用赫哲語演唱著一段伊瑪堪,。
赫哲族世居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其生活區(qū)域是祖國的東方,赫哲族也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伊瑪堪是赫哲族說唱藝術,,它代表著赫哲族的文化傳承,伴隨著赫哲族實現了從漁獵游牧到定居農耕,,再到邁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鄉(xiāng)黨委書記王利兵告訴記者,,全鄉(xiāng)有赫哲族537人,,赫哲族貧困戶18戶、貧困人口26人,,已于2019年全部脫貧,。
82歲的赫哲族老人何桂香一直生活在此,在她看來,,生活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
“以前在山上,住‘地窨子’,,靠打獵捕魚為生,,后來下山住泥草房,你看現在這房子,!”何桂香一揮手,,指著自家寬敞明亮的磚房說,。
在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處處可見保留著赫哲族傳統建筑元素的住宅,。赫哲人告訴記者,,以前住“地窨子”和泥草房時“凍得直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逐漸豐富起來的特色產業(yè),,讓赫哲人脫貧致富有了更多抓手,。
在同江市綠農現代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玫瑰園里花香四溢,。合作社理事長劉津江告訴記者,,合作社于2017年開始種植玫瑰,每畝效益有5000元左右,,再加上鮮食玉米加工,、熏魚廠等產業(yè),帶動全鄉(xiāng)赫哲族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晨光微露,,街津口鄉(xiāng)漁業(yè)村赫哲族脫貧戶尤士香一早就來到合作社采摘玫瑰。
59歲的尤士香過去因病致貧,,最困難的時候,需要靠領救濟糧生活,。
“在合作社打工,,好的時候2個小時就能有75元收入?!庇仁肯阏f,,合作社每年還給她分紅,加上她和老伴在村公益崗位的工作,,去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
獨特的赫哲族風貌,近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赫哲族魚皮技藝傳承人岑立杰在村子里開了一間魚皮畫店,,還制作魚皮工藝品,旺季時,,最高一天可以賣出500多件,。
“小時候做魚皮衣,是因為沒有布料做衣服,,沒想到有朝一日還能靠這個致富,。”岑立杰說,。
如今,,岑立杰成了縣級魚皮技藝傳承人,,舉辦過多次培訓班,培訓鄉(xiāng)里的貧困戶,?!白约荷詈昧耍惨獛椭嗳?,同時把我們赫哲族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岑立杰說,。
相關新聞:
“蘇醒”的蘇蘇村——“北大倉”里話小康之一
“海稻船長”和他的“稻海田園夢”——“北大倉”里話小康之二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抓防疫·保安全·護公平——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的2020年高考作了這些準備 新華社記者胡浩 2020年全國高考即將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