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電商,非遺飛入百姓家
——首屆“非遺購物節(jié)”述評(上)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非遺直播”,,叫好又叫“座”,。6月13日,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與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共同推出了“把非遺帶回家”專場帶貨直播節(jié)目,,吸引了1000多萬網友在線觀看,售出超過1260萬元的非遺產品,。其中,,湖北非遺項目“揚子江傳統(tǒng)糕點制作技藝”的“老字號”產品揚子江綠豆冰糕40000份秒光,國家級非遺項目徐州香包被直播網友強烈要求加單1000份,。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推出的首屆“非遺購物節(jié)”是讓廣大非遺人擁抱電商的“總動員”,,也是提高非遺傳承人電商能力的“大練兵”,。搭上電商平臺,插上現(xiàn)代傳播的翅膀,,傳統(tǒng)的非遺讓更多人看見,,非遺之美被更多人欣賞。電商,,成為非遺產品銷售的新平臺,。
電商平臺打開非遺銷售新通道
消費者在手機上一點下單,傳承人就售出一件非遺產品,,獲得一份收入,。過去雖然已有一些傳承人陸續(xù)接入了電商平臺,但這次“非遺購物節(jié)”吹響“集結令”,,傳播和推廣力度更強,,傳承人接入電商平臺的規(guī)模更大。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與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等有關部門,,支持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美團,、快手,、東家等網絡平臺聯(lián)合舉辦“非遺購物節(jié)”;各地還推出了本地版的“非遺購物節(jié)”,,集中展示當?shù)氐姆沁z產品,;非遺相關的直播、短視頻,、微博,、微信更是層出不窮,全社會營造了一個紅紅火火的線上非遺“大集”,。
三個苗族姑娘直播帶貨,。麻老先攝/光明圖片
網絡,,是當下重要的傳播和交易平臺;電商,,也已成為發(fā)展成熟的新經濟形態(tài),。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2019年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網上零售額線上滲透率達20.7%,。也就是說,,網上購物已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的五分之一?!胺沁z購物節(jié)”順勢而為,,集中為傳承人傳播電商的新理念,引入電商新平臺,,增強電商的新能力,,拓展銷售的新空間。
過去非遺傳承人服務的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熟人,;后來隨著旅游的推廣,,服務擴大到前來到訪的游客;現(xiàn)在通過網絡和手機接入到電商平臺,,傳承人面對的是無限擴容的大市場,,服務的是億萬消費者,生產和創(chuàng)意的空間更大了,。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此次“非遺購物節(jié)”期間,全國各地共舉辦37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有近6500家店鋪參加,,非遺產品種類8萬多種,涉及各級非遺項目約4500項,。京東平臺上,,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相關品類全天成交同比超過260%,助力湖北非遺專場銷售環(huán)比增長10倍,。另據(jù)阿里巴巴發(fā)布的非遺消費趨勢報告,,消費者最喜歡的是食品、家居,、服裝類的非遺貨品,,這三類的銷售量接近60%。
從深山到城市,,從工坊到平臺,,從小眾到大眾,從參與非遺保護到共享保護成果,,“非遺購物節(jié)”在千千萬萬非遺傳承人與千千萬萬城市消費者之間,,架起一座便利、暢通的橋梁,。
手機直播成為非遺傳播新標配
6月13日在黑龍江“非遺購物節(jié)”上,,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麗娜通過直播方式,熱情地向網友推介了滿族刺繡,、旗袍,、紅腸、格瓦斯,、麥秸畫,、樺樹皮畫等非遺產品,燃起了大家的購物欲望,,有網友互動留言:“文旅廳廳長親自為非遺產品代言,,黑龍江的非遺產品我們信得過,必須買,?!?/p>
首次“非遺購物節(jié)”收獲了多少人的“首秀”?從傳承人到管理者,,從名人到學者,,都第一次出鏡為非遺作直播、第一次亮相為非遺帶貨,。開網店,、忙直播,比顏值,、顯氣質,,“非遺購物節(jié)”讓一些非遺人成為“網紅”。
58歲的浙江富陽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就是一名“網紅”,。手機鏡頭前,,他左手不停地轉動著傘骨,右手則拿著刷子,,熟練地給傘骨刷上用木薯淀粉熬制的環(huán)保膠水,,時不時還要停下手中的活,和網友交流幾句——這就是他的工作狀態(tài),,一邊直播一邊制作兩不誤,。他已有60萬粉絲,特別受年輕人的追捧,,年生產一萬把油紙傘,,帶領幾個徒弟齊上陣。
原來非遺可以這么潮,、這么玩,!手機直播正成為非遺傳播“標配”。過去的一年,,淘寶直播的非遺場次超過200萬,,總引導成交超過40億元,。
今年的“非遺購物節(jié)”悄然帶來許多新氣象:一掃往日的低調含蓄,,非遺人變得高調奔放,;原來非遺總打著歷史的烙印、帶著古老的標簽,,這次非遺搭上了互聯(lián)網的快車,,與現(xiàn)代和時尚結緣;過去,,非遺談得多的是保護和拯救,,這次傳承人挑戰(zhàn)自我、站到舞臺中央,,放大聲量“吆喝”,,從市場和消費中獲得收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利用“非遺購物節(jié)”,,各地非遺管理部門有針對性地培訓傳承人,,讓他們跟上技術進步的節(jié)奏,在傳承非遺技藝之外,,掌握線上傳播和銷售技能,,同時把手機當作新的生產工具,促成注意力轉化為生產力,。
非遺傳承觸達網絡新社區(qū)
“非遺購物節(jié)”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非遺傳統(tǒng)技藝中,,與“吃”相關的前五位是釀酒技藝、制茶技藝,、火腿制作技藝,、粽子制作技藝和傳統(tǒng)面食制作技藝;“穿”的前四位是手工制鞋技藝,、扎染技藝,、蠟染技藝,、香云紗技藝,;“用”的前四位是陶器燒制技藝、宣紙制作技藝,、琉璃燒制技藝,、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非遺,,源自生活,、發(fā)端民間,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世代沿襲的生活文化習慣,。非遺從來都不是靜止,,而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變化的。消費者到了網上,,非遺傳承也就應該隨著老百姓延伸到網絡新社區(qū),。一方面,網絡電商幫助傳承人實現(xiàn)手藝價值,,提高傳承人的經濟收入,鼓勵傳承人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非遺文化,,同時讓年輕人看到非遺領域的就業(yè)前景,,吸引他們不斷加入傳承隊伍,,壯大傳承力量,;另一方面,,在網絡平臺上,,傳承人能與消費者直接溝通,,及時了解市場需求,促使其不斷精進技藝,,激發(fā)自身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可喜的是,購買非遺產品的人群中,,80后和90后占比達三分之二,;而在非遺的跨界貨品中,購買人群更顯年輕化,,90后和00后占比達71%,。為非遺下單,為非遺點贊,,這不僅是年輕人對一款款非遺產品的認可,,更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禮敬之心,對勞動創(chuàng)造的尊崇之心,。非遺傳承進入年輕人的生活圈,,體現(xiàn)出新時代非遺牽手青年人。
“網絡平臺是年輕群體聚集和活躍的重要社區(qū)平臺,,今年遺產日活動主要安排在網上舉辦,,既是因為疫情影響,,也是基于讓更多的年輕人易于接受、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考慮,。”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負責人表示,,年輕人是“非遺購物節(jié)”的重要參與群體與消費群體,,各電商平臺集中推出的“非遺好物”,,既可以滿足年輕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也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在購買,、使用非遺產品的過程中,,領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風采。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6日 04版)
制圖:張又文 今天是母親節(jié),,向自己的母親,、成為母親的自己或是全天下母親表達禮敬與愛意,成為許多人早上醒來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一時間,,祝福、鮮花,、歌聲成為大家微信朋友圈中的主題